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地理教学论文范文,地理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设计探究活动激活地理课堂

  • 投稿可笑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205次
  • 评分4
  • 49
  • 0

印娟

(苏州市第三中学,江苏苏州21500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在教材的编排上重视地理观念和地理视角,紧密联系社会和学生的体验,在内容板块中选择了古今中外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并在课本中适时安排“活动”,引导学生就某地理现象、事实或者原理进行探究,通过活动的探究加深对相关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让活动贯穿课堂”的响亮口号,在现有课时的限制下,每章节的“活动”板块,是全盘利用还是有所选择?活动与问题研究能否相结合?设计怎样的探究活动才能更好的为课堂服务呢?

一、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是探究活动设计的基础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基本要求,也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还向教师提供了具有针对性且操作性强的教学建议。教材则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和再创造。课堂探究活动的设计必须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托,要能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通过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把握精髓和重难点,选择素材注重其目的性、科学性、通俗性、适当性,通过活动的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加工和整合,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发展。

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课标的要求是: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中,教材在内容上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工业区位因素,先讲述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然后从过程入手分析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再从经济效益考虑主导因素,从而得出五种导向型工业;第二部分是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教材安排了案例“鞍钢宝钢的区位选择”和阅读材料“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这两部分内容都说明了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中科技、交通等因素在不断变化,这些变化导致其它因素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作用也发生强或弱的变化;最后教材又点明了环境因素、政策因素等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教师研究了课程标准以及教材整章内容后,对教材内容做了重新组织。第一课时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区位选择,第二课时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和工业区位选择。知识体系见图1。

第一课时的重点是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并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在课堂中,教师扮演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设计了探究活动“创业之梦”: “十年后的我们,要走自己的创业之路,办个什么样的工厂呢?办这类工厂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然后进行分组,提出解决吃、喝、穿、行、玩,要创办相应的食品厂、饮料厂、汽车厂、服装厂、玩具厂等,小组讨论办这样的工厂都要考虑哪些因素。然后选出两组的代表到黑板上书写,其他组进行补充。经过同学们的讨论,黑板上罗列了土地、水源、原料、资金、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环境等因素。教师提醒:这些因素可适当分类,归纳为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环境因素。

导向型工业的区位选择则是“创业之梦”活动的继续深入。笔者在PPT中给出一句话资料:①制糖厂——生产1吨蔗糖需要甘蔗8吨;②电解铝工业——炼制1吨铝需要消耗13000度电能;③普通服装厂——1件成衣要经过制样、裁剪、编号、缝纫、检验、熨烫、包装等26道工序,需要大量熟练工;④生物制药公司——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占到公司销售额的15%。组内同学相互讨论,根据所给材料在图中(如图2所示)合理位置上布局四个工厂。

这一活动是对创业之梦的具体实现,给出一个明确的地点(广西某区域地形图),结合一句话材料和图中地理信息从经济效益考虑各工厂的布局。该活动通过白板软件演示,通过工厂图标的移动,其他同学还可以进行不同布局。同学们讨论非常热烈,踊跃上台演示。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再让演示的同学解释工厂如图所示布局的原因,并及时评价学生的活动。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归纳,原料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工业的区位选择顺理成章的得出了结论。

在活动中除了教师给出的四个工厂外,有不少学生还有新的想法,提出了在荔枝林的附近建果脯加工厂、水果罐头等以荔枝为原料的工厂。层层递进、衔接自然的“创业之梦”探究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培养学生探索的技巧,而且这种探究发现的学习结果还有利于记忆的保持。

二、分析学生是探究活动设计的依据

奥苏贝尔在《培养良好的认知结构》中提出:“如果要我只用一句话说明教育心理学的要义,我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是他的先备知识。研究并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具有的先备知识,配合之以设计教学,从而产生有效的学习,这是教育心理的任务。”对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注重教学中的师生相互作用,关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以达到认知结构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目的。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在活动设计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部分新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难点问题的思考都与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密切相关;在清楚了解了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储备、身心特点后,再精心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探究活动,知识的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1.探究活动设计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和传递,而是知识的转换和处理。学生在进入新的学习单元或新的学习课题时,其原有的学习方法、相关知识和技能对新的知识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深入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后,必须分析并确定学生的起点状况,探究活动的设计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努力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和先备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立其积极的学习期望。

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中,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如何选择呢?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设计了探究活动“实战演练”,如下图3、图4所示的白板活动挂图中,学生通过移动水泥厂、印染厂的图标可在本区域中进行布局。在第一次上课时,笔者给出的是水泥厂和电镀厂,多数学生不知道这些工厂会造成什么样的污染,如何选择合理布局存在一定难度。高一学生多为95后,而苏州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对工业布局进行了调整,有污染的企业已经搬迁至城市远郊,工业区和住宅区有了明显的隔离,因此学生平时与工厂接触较少,不清楚水泥厂、印染厂、皮革厂、炼油厂等对环境方面产生怎样的污染。在了解到学生这一情况后,在后来的课堂活动中笔者改变了策略。PPT先展示一系列相关工厂生产时产生的废弃物,让学生有了知识基础,对课本中列出的一些工厂主要污染空气还是污染水源有所了解,进而在图3和图4中拖移工厂图例进行正确布局。在随后的课堂中,上台演示的学生很快进行了正确的工厂布局,并分析得头头是道,如此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得出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而不是结论知识直接的呈现。通过探究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能从地理的角度进行一些决策,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探究活动设计关注学生生活

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离不开生活,地理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联系热点问题或人类关心的重大问题,在体现时代性和实际价值的同时,也使学生从中感悟到学习地理的乐趣,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从而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人教版必修2第-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对应的课程标准是“学生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结合本章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笔者在第二课时设计了探究活动: “我的房屋我做主”。笔者事先准备了一些资料,有新房预售的楼盘广告,有报纸上的二手房置换信息,有网络上对于苏州不同地段近期房价的预估等。班级学生分好小组,代表不同的购房群体,分别满足不同需求(婚房、学区房、养老房、投资房等)。实际生活中有不少学生家里已经完成了第二次甚至是第三次置房,有的也正有考虑换房或买房的意向。学生的成长过程也会经历这些阶段,买什么样的房子能够满足各自需求,或者是一次置房一劳永逸?学生们很感兴趣,讨论热烈,各抒己见,汇成该小组的购房报告。各小组代表详尽阐述了本组的购房意向以及购房选择理由,在表述中,笔者发现多组学生都关注了轻轨房。随着苏州轻轨1号线、2号线的开通,沿线楼盘热销,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这充分说明了学生还是很关心身边的事情,在解决一些问题的时候能够联系实际,联系重大热点新闻。

在探究活动的基础上笔者和学生一起加以概括:在经济承受范围内我们购房会考虑以下因素:小区所在的地理位置(距市中心的远近),周围的配套设施(大卖场、医院、金融、休闲娱乐设施……)、交通状况、教育设施、人文环境等各方面,而这些因素恰恰影响了房价的高低。这一活动是对课本内容的深入和具体化,也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空间和时间,关注生活,使学习具有现代感。学生通过问题探究经历了观察、讨论、信息整合,利于思维的拓展,地理技能的形成、合作意识的增强。

三、结语

随着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探究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所具有的独特功效。但是我们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课堂探究活动的实施最终是为了课堂实效服务的。探究活动的设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除了对教材和课标的深度挖掘外,还得借助于典型案例,充分发挥活动的实效和意义。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交流、质疑、解疑、生疑的同时,激励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身的看法和意见,教给方法,使之能学;传输动力,使之想学;培养能力,使之会学。

参考文献

[1]刘楚明.教育辩证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3]岑国桢.学校心理辅导基础[M].南宁:广西教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