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地理教学论文范文,地理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策略探讨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10-19
  • 阅读量330次
  • 评分0

摘要:文章从立足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外作业活动的积极性;关注乡土性,活化课外作业活动的资源配置;倡导合作性,形成课外作业常态运行机制;注重实验探究,加强地理实践力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四个方面阐述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策略。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地理;课外作业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其包含了地理学科在育人方面的核心功能,倡导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实现教育教学行为的调控[1]。在传统高中地理教育中,学生课外作业多数是以参考书上的大量习题为主,枯燥无味,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由此影响高中地理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了改变这样的格局,教师需要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基本诉求,对高中地理课外作业进行优化设计,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状态。文章结合高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案例,探讨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立足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外作业活动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在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育教学环境中,而对于课外作业而言,教师必须充分调研了解学生的趣味点,并将其有针对性地融入课外作业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从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高中生能够正确理解人地关系,树立人地协调价值观,在完成课外作业的过程中形成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并树立危机意识,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能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以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绿色食品知多少”一课教学为例,学生在接触绿色食品相关知识之后,对于生活中的绿色食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增强课程的交互性,教师可以绿色食品知识为背景,让学生设计绿色食品知识普及及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问卷调查,主要了解人们对绿色食品的看法、生活中绿色食品的选择情况、绿色食品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学生进行信息收集和整理,形成关于绿色食品相关知识的系统化认知,在问卷调查设计和执行的过程中,学生之间要懂得合作共享以提升效率,使整个课外作业展现出实践性和交互性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其所获取的数据来自现实生活,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绿色食品市场发展前景的客观认知,这对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显然,上述案例中学生的兴趣点与生活是关联的,由此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进行课外作业设计时,对于学生兴趣点的寻求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入手:挖掘乡土地理资源、关注社会热点等,并将其融入课后作业设计,以实现相关兴趣点的升华。


二、关注乡土性,活化课外作业活动的资源配置


费孝通先生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所蕴含的自然风物、生存智慧、文脉习俗、道德精神对于开启民智、塑造人格、传承文明等方面影响深远,从某种角度来讲,乡土地理可以展现本乡本土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是最生动最直观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增强学生知识体验,也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之一[2]。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做到与实践充分融合,而地区性的教学资源必然成为课外作业设计的重要素材,对于高中地理教师而言,需要高度重视乡土教学资源的挖掘,关注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知识点教学环节,课文中主要是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视角,教师可将其换成厦门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数据信息,并结合相应知识体系的建构组织教学,依照这样的思路,教师可要求学生收集和整理本市区工业城市化发展的资料和信息。学生收集资料可通过以下途径:图书馆、报纸杂志、上网查询、企业调查、人物访谈等,同时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城市设计规划者的身份谈论我们的城市应该如何发展工业,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城市化发展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我们应如何克服?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联系全国的情况加以延伸拓展,并给予学生一定的课外时间,可选派学生代表讲述自己的看法,其他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可以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且补充自己的意见,这样可使问题的互动交流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可见,倡导课外作业的乡土性,其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从局部认知向整体认知发展,使学生可以站在区域分析的视角审视和解决问题,随着对于本地区相关问题认知的不断提升,学生地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目标也得以实现。


三、倡导合作性,形成课外作业常态运行机制


传统高中地理课外作业忽视了学生的交互性和合作性,因此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教师在进行课外作业设计时就需要落实合作性原则,营造良好的知识交互和应用氛围,以活动促发展,通过类型多样、主题丰富、组织灵活的课外实践活动作业,使学生学用结合,促进其思维和智慧的发展及技能和能力的提高[3]。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高中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综合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得到良好训练,并学会用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审视世界,使思维能力展现出综合性的特点。以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中“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知识点教学为例,教师设定了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分小组充分利用自身收集到的材料构建对应南水北调的模型,并体现以下程序:“明确主题—分配角色—设计情境—学生展示—讨论评鉴”,该作业需小组成员在相互探讨之后进行展示,并讲述清楚南水北调是如何运作的?南水北调带来的巨大效益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最好让学生制作成PPT,在此环节中,学生不仅需要完成诸多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还要懂得进行有效的知识体系构建,实现地理学科知识的应用,使课外作业朝着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在小组成员交流的过程中,大家形成共同探究的习惯,久而久之将此部分成员固定为兴趣小组,进而成为推动课外实践作业有效开展的重要载体。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切实发挥小组长的效能及学生的主体性,要懂得处理不同意见和建议之间的关系。实践活动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最佳途径和手段,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使学生更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使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朝向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


四、注重实验探究,加强地理实践力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为能力,由此可见,地理实践力主要包括野外考察、地理实验和社会调查三个方面[4]。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地理实践力是每个地理教师应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高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区域分析方法,实现区域认知素质的提升。如在学完工业区位后,教师可让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厦门可口可乐公司进行调查,并设计如下问题:①可口可乐公司生产饮料的原料有什么?来源于哪里?②其工业要素投入包括哪些?占比分别是多少?其选址的主要区位因素包括哪些因素?③其经济效益如何,近几年的变化趋势及原因是什么?④其对周边有没污染?有没有搬迁的可能?学生可以查阅资料,实地调查、采访公司管理人员及一线工人多方了解,通过亲身探究,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获得深切体验,从而激发其更深层次的探究欲望。高中地理知识中很多研究都是以某个区域为背景进行的,大区域和小区域的研究视角是地理要素认知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高中生地理知识认知的重要路径。如讲完旅游地理后,教师可结合鼓浪屿申遗成功组织学生参与研学小课题探究实践,其实施主要从三个步骤进行。第一,研学前,学生查阅资料,熟悉区域特色。具体而言,鼓浪屿研学旅行小课题可从以下几个方向展开。课题一:厦门鼓浪屿倾听人文历史。厦门鼓浪屿融汇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一百多年以来在这小小的弹丸之地演绎了无数的繁华与传奇,还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建筑群。追寻历史踪迹、探访名人故居、领略万国建筑、了解海岛人文文化,感受历史文艺之岛的魅力。课题二:厦门鼓浪屿主要景点分布及成因,游览价值。课题三:探寻鼓浪屿风琴博物馆。了解风琴种类、风琴珍品的历史渊源、主要特色、文化内涵及旅游开发价值。课题四:鼓浪屿旅游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探究。课题五:对鼓浪屿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作出评价。课题六:对鼓浪屿景区规划设计做出评价(景区形象、功能分区、空间布局)。课题七:设计一次主题游(收集信息,确定目的地,合理选择路线,保证旅游安全)。第二,地理研学过程中,学生观察探讨,寻找课题价值点。第三,地理研学旅行后,学生执笔总结,形成研究小报告。学生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将有价值的内容整合成PPT,在课堂上围绕学生发现的问题与疑惑,展开讨论,对研究结果加以分析并提出建议。整个研学旅行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及观察能力,锻炼了学生意志,提高了其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综上所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教师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外作业需科学设计,优化内容及形式,改进课外作业的推进方式,关注高中生的兴趣点,巧妙渗透乡土资源,并以合作探究的方式驱动,使高中地理教学更优质高效,高中生核心素养得以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董瑞杰.核心素养目标下的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教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8,19(1):57-61.


[2]曹东.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9):14-15.


[3]杜华明.地理教师乡土情怀的价值意蕴及生成路径[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7):73-75.


[4]钟晓贤.例谈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6):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