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美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周亮工《读画录》的“古意”与晚明小品的格法

  • 投稿克里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887次
  • 评分4
  • 16
  • 0

文/ 朴城君

【摘要】周亮工《读画录》高标“古意”,反映了晚明文人对于个性、情趣、锋芒,不同凡俗的普遍认同;但这种“古意”却难以抵御明清易祚的动荡冲击,反而陷入一种有意掩饰乃至有趣无味的小品话格套。

【关键词】读画录;古意;小品化;格套

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一字减斋、缄斋,号陶斋,别号栎乐、栎老、栎下老人、谅工、笠僧、适园、伯安,学者称栎下先生。明末清初人,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后寓居金陵。周亮工《读画录》(原名《读画楼画人传》)共四卷。书前有毛甡、张遗两序,后有其子周在浚在康熙十二年(1673 年)跋。辑有77 人,简略记述了他们的家世生平及画学渊源,兼引时人品评或加上自己的评述,其中多数为著者友好,所载轶事见闻较为信实。书后附有有名无传者69 人。本书现存烟云过眼堂刊本、鱼元传抄本、周式赖古堂刊本、邹氏辑抄《绘事晬编》本等10 个版本。《读画录》因作者仕宦交游很广,所记丰富生动而在画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一、“古意”与“己意”交互间的志趣

作为周亮工本人亲身交往的实录,《读画录》为观者投射了大量同时代艺术家的文化信息,如作者和传主之间的酬对应和;师承;用印与代笔、作伪情况;画家画风的转变;书画的买卖、流传;高超写生技艺;等等,不一而足,众多史料得以保存传世,这是了解明末清初画坛概况的一部重要文献。周亮工同样表达了一些艺术见解,对这些交往的亲朋故旧的艺术造诣,并非只有褒扬溢美之词,也是有疑有斥、褒贬鲜明的,笔者认为周亮工是一位高明的艺术批评家。

文中评论说赵文度没有一笔不是从古人中出来的;章侯深得古法;邹衣白有嗜古的癖好;胡长白的笔意古质,颇有五代以前的气息;樊会公是古人笔意,不是流俗的一派;等等。作者对“古”可谓情有独钟。如果说仿古、摹古、泥古,是对那些缺少艺术创新的人并不带有敬意的评价,古意、古法却是难得的嘉许了。晚明时期,程朱理学逐渐跌落神坛,失去了尊崇的神圣地位,个性之风崛起,晚明文人追求独特、自由,远远胜于有规约性完美人格的追求。文人一改前习,欣赏有特点的狂狷癖病的洒落人格,而不是完美的内圣外王的人格。在他们看来,有独特个性才是真正的优点。晚明人喜欢不同常态的病狂、痴癖,慨叹天下得病的人少,不得病的人多,所以周亮工己意、对于情有独钟而津津乐道。

应该说,艺术创新的成熟在于独辟蹊径、面目一新,渐渐融入己意,这本来是常识性的问题。而如何理解书中提到的古法、古意、己意的关系呢?取法古人,真正进入艺术体式的传统中,熟习该艺术创作方法与成规,艺术品味才能在与古代杰作的相濡染玩中得到锤炼提升,所以周亮工对于古法是不排斥的。意高者,必有法。练法增其技巧,练意达其性情。周亮工激赏陈洪绶深得古法、樊会公嗜古人笔意,但深入艺术传统体式仍是不够的,周亮工提倡一种进入传统的超越,或者是超越法度形式的契合传统状态——古意。同样的意趣,周亮工在他的《印人传》中表达得非常充分,“予尝笑近人于图章,高者至摹拟汉人而止,求其自我作古者未之见也。吴门人极推顾元方能肖汉,然拟议有之,未见其变化也……元方法汉矣,汉人又安得能前乎此者,如元方各为一类摹之耶?陆汉标以予言为是,故作印能运以己意,能运以己意而复妙得古人意,此汉标之所以传也。”①即以古法入手,探得门径,然后运以己意超越古法,再与前人以心传心,妙得古意。

在晚明世风靡丽奢华、妩媚浅薄的情状下,更显示出这种高古意态的可贵。周亮工慕古虽然不像元代赵孟頫“古意说”(直追唐人)指向那样明确,但在竭力反对近世时风上是类似的。所以不论古意、己意,这种个性、情趣、锋芒、不同世俗之处,恰恰是晚明文人普遍的一种认同。

二、有趣无味的小品化格套

明末印刷业的发达,制版的便利低廉等推动了私人刻书风气的盛行。明清江南文化创作的繁荣(野史笔记、小品文集、诗文、小说、戏曲等兴盛),与此不无关系。而像晚明陈继儒等人还请人收集、汇编各种清言小品,出版后很受欢迎,时人蜂拥购买,这种普遍的社会风尚,势必在周亮工的作品中折射出来。

周亮工《读画录》所载画家遗事轶闻大都生动有趣,传主的音容笑貌到习气秉性再至其文风艺韵,寥寥数笔跃然纸上,显示了作者不凡的文学功底和语言技巧,确有《世说新语》遗风,所以余绍宋也评价“读之使人忘倦”。②这种行文模式明显看出晚明文坛小品化格式对作者的深刻影响,如写赵雪江在秋夜泛舟溪水,让童子捉几十只萤火虫放到纱巾中,在雪江行歌自如,让人感到一种缥缈恍惚的非人境的味道;写豁达不羁的姜周臣喜欢雅谑,常于宴筵间命人表演戏剧,感动处还热泪盈眶,痛感时光飞逝,让人心生逝者如斯的感伤;写姚若翼用钟山梅花瓣粘在纸上,用笔稍增干枝,逸韵动人,情趣盎然,堪称画坛一段佳话;写好友周静香,特意用较大篇幅摘录了作者过吴门时,他的一封热情洋溢的邀请信札,写得别有生趣、诙谐阔达。晚明的一些小品文往往空灵闲适,宛如生活在远离人寰的世外桃源之中。

当时国家正处于天崩地解、剧烈动荡之际,然而在晚明小品文中难以嗅到血腥,也很少看到刀光剑影的情形。江山易主,社稷罹难,身处其中的周亮工身世跌宕,却一味地用小品化的风花雪月掩饰着内心激烈的冲突和真实的情感,一个突出的例子是他对陈洪绶的记叙。陈洪绶的《归去来图》,画于明亡以后,时年已53岁,是规劝老友周亮工在明清易祚之际,不要甘心屈节为清廷卖力而作。作品借晋陶渊明的形象来伸舒高洁之志,着力描写其中的《解印》一段,并题词曰:“糊口而来,折腰而去,乱世之出处。”③寓意很深,劝诫友人,用心良苦。在周亮工《赖古堂书画跋》里,记叙了章侯为作者作画40 余幅和这些画的辗转流寄的前后经历,有一段耐人寻味:“再索之,舌敝颖秃,弗应也。庚寅北上,与此君晤于湖上,其坚不落笔如昔。”庚寅年恰为顺治七年,是当时陈洪绶不满周亮工卖身仕清才迟迟不肯落笔的。但文中丝毫没有流露出周亮工的真实情感和陈洪绶的良苦初衷。《读画录》里只是平平淡淡地描述了作者和陈洪绶的交往情谊,像是作者隐藏在很深的角落里,不敢声张,不露声色。所以行文中触摸不到作者的内心,使得文章读起来没有余音绕梁的回味和饱经沧桑的厚重。

这种小品化的外包装虽然有一定的可读性,却掩饰不住思想性的单薄匮乏。真性情本是晚明小品的特色,但不少晚明作家笔下的真,不是情之所至自然而然的流露,而是或者唯恐别人不知其真,或者故意掩饰其真。于是便有意去表现、去追求、去夸张,甚至刻意去制造一种真的感情,真也就扭曲变味。像周亮工笔下的这些传主们,他们所追求的雅士高致,因时代激荡,常常给人以苦中作乐之感;而过分的清高自赏,又容易弄真成假。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批评的晚明一些文人的通病是“矫言雅尚,反增俗态”。晚明小品在自由地抒发个性、真实地表现日常生活和个人情感世界方面,比传统古文更为灵活自如。但性灵二字,没有魂灵的有力支撑则纤弱空泛,看《读画录》总体让人感到有趣无味,大都如袅袅轻烟淡淡滑过,能够咀嚼回味者很少。

明清的画论庞博芜杂,很少有精致的。绘画理数格法也大都沿袭前人,渐趋末流。不像六朝画论和《历代名画录》等著述,为后世中国画运立万古不移之法,立画道之常道,似源头活水让后人阅之不厌,常读常新。明清画史画论大都琐碎,文学化意韵浓厚,诸如《读画录》之类,其思想内核渐渐地干涸,仅只做些学者案头的考据。然而,《读画录》对于了解晚明清初时期画坛略况,包括画家事略、人事交往、师承流派、风气习尚、书画收藏等,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鉴定范例价值,如“金陵八家”的史迹在书中就记述很多,仍然是学者难以割舍的一部重要美术文献。

注释:

①周亮工,韩天衡编订.印人传[A].历代印学论文选[c].西泠印社,1999.

②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③陈洪绶.归去来图[A].选自翁万戈编著.陈洪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朴城君,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