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先建构后迁移”模式在地理主观题解题中的应用

  • 投稿吴域
  • 更新时间2015-09-06
  • 阅读量1031次
  • 评分4
  • 51
  • 0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王帅

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叶回玉

【摘要】考生地理主观题失分原因有二:一是没能建构起解题所需的知识结构;二是知识不会迁移应用。为此,建议可采用“先建构后迁移”模式解题,先对解题所需的知识进行结构化处理,依据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和试题情境对其进行扩充与调整,再将完善后的知识结构迁移应用到试题情境中解答问题,通过“一般法则”与试题情境的有效结合,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先建构后迁移;地理主观题;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4-0078-03

主观题是地理考试中重要的题型,它通过创设具体的地理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灵活多变、考察全面、难度大、区分度高的特点,一直备受关注。纵观历届学生的得分情况,地理主观题是学生失分的“重灾区”。学生失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没能建构起解题所需的知识结构;二是具备相关知识,但不会迁移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地理主观题的解题过程就是地理知识结构迁移应用到具体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鉴于此,笔者建议可尝试采用“先建构后迁移”的模式来解答地理主观题,以期能为学生解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先建构后迁移”模式及其意义

所谓地理知识结构,简单地说就是依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组织起来的地理知识网络,它是内容与组织的统一。“先建构”即先对地理知识进行结构化处理,建构地理知识结构。“后迁移”指将“先建构”的知识结构应用到具体的试题情境中解答试题,它是“一般法则”适用于具体情境的过程。为什么要对孤立、零散的地理知识进行结构化处理呢?原因在于:

1.理解知识意义的需要。皮亚杰认为,知识是有结构的,与其说知识是内容,不如说知识是一种结构,因为知识是在结构中被理解的。

2.呈现学生解题思路的需要。对解题所需的地理知识进行结构化处理的过程,其实也是呈现学生解题思维的过程。

3.促使知识迁移得以产生的需要。奥苏贝尔认为,先前学习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并不能够直接影响后续学习,而是要经过影响已有认知结构的相关特征来间接影响新的学习。换句话说就是,先前学习是通过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对后续学习产生迁移影响的。

知识的建构与知识的迁移是密切联系的。首先,没有建构就没有迁移。相关的、结构化的地理知识是解答不同情境地理问题的基础;其次,迁移是建构的目的,知识在不同试题情境中的迁移应用反过来也会促进知识结构进一步完善,为下一次迁移做准备。因此,对于地理主观题可以尝试采用“先建构后迁移”的模式进行解答。

二、地理知识结构的建构策略

学生地理主观题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解题所需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学生在解答试题时不知道要用到哪些知识,只是凭感觉写上一些零碎的知识,致使答案不完整,失分严重。如在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时,学生对其包括哪些要素理解不完整。

学生解答试题的知识结构主要通过日常学习积累和考场临时建构(要求较高)两种途径获得,尤以平时积累为主。不论是通过哪种途径建构,都要保证所建构的知识结构的深刻性,为了达到此目标,建构知识的策略如下:

1.内容完整,但要突出重点。对于包含众多平行要素的地理问题,解题时要在确保要素完整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如在分析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时可建构相关知识结构,既要保证自然、人文区位因素的完整性,又要体现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做到在全面的基础上有所侧重。

2.防止内容的简单罗列。对于综合性强的地理问题,解题时不能只简单罗列地理要素,而要按照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将并列关系和隶属关系等复杂的关系理清。如分析某地的工业布局问题,不能只是简单罗列原料、水源、市场、劳动力等工业区位因素,而是要确保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凸显,如先划分出自然和人文两大类,而后进一步的分类要避免并列关系的各因素间交叉重复、隶属关系的各因素层级系统混乱,做到不重不漏地进行知识的建构“打包”。

3.知识结构的逻辑关系要清晰,各因素间的因果关系要明确。如分析某地的工业布局问题时,经济因素是作为支撑的条件还是拉动的结果要区分清楚。

4.知识结构的简洁美观。简洁美观的知识结构符合认知审美,便于知识的“记”与“忆”。如分析工农业区位条件时,对杂乱无章的众因素按自然、人文两类进行整理分类,便于对该知识点的“记”与“忆”。

三、地理知识结构的迁移策略

建构良好的地理知识结构仅仅是解答地理主观题的基础,而解题的关键在于将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有效地迁移到具体的试题情境中去。因此,“后迁移”在解题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说来,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去解答具体的地理主观题时会遇到三种情况:纳入、扩充、调整。所谓纳入,就是原有知识结构基本上适应新的试题情境,无需对其作补充与调整,知识量上没有变化,本文称之为有限迁移;所谓扩充,即对原有知识结构的量加以扩充,用新知的加入来完善原有知识结构,这里主要反映量的变化,本文称之为中等程度迁移;所谓调整,即是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部分改组与重构,才能适应新的试题情境,此时主要反映质的变化,本文称之为全面迁移。

1.有限迁移(纳入)。2014年福建高考地理37题第1问(图1):说出B港地理位置的主要特点。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据图描述B港的位置特点,行为动词“说出”的能力要求为“理解”层次,考生可从图中获取B港的经纬度、海陆位置,以及文字提示“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等信息。地理位置在考试中经常被考查,绝大多数考生关于地理位置的知识结构已经建立(如图2),知道地理位置特点应该从绝对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其他相对位置,本题表现为港口的海洋交通位置)来描述,可直接调用头脑中的原有知识结构,再结合图中文字提示的“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信息来组织答案,无需再进行补充与调整,通过有限迁移即可很好地解答此题。

2.中等程度迁移(扩充)。2014年安徽高考地理34题第1问(图3):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

解题分析:题干的行为动词为“简述”,即简要叙述,能力要求为“理解”层次,需要考生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充分理解甘肃省地理位置的“过渡性”特点,而不仅是简单说出其地理位置。因此,在2014年福建卷建构的地理位置的知识结构无法适应本题要求,需要结合试题情境,联系所学知识对其进行数量上的补充。为此可建立如下知识结构(图4),以顺利实现知识结构扩充后的中等程度迁移。

3.全面迁移(调整)。2014年福建高考地理37题第3问(图1):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该省北部形成都市农业园区的主要原因。

解题分析:地理主观题设问的一般模式为:行为条件+行为动词+前置限定词+中心词+后置限定词。解题时,学生首先要对题干进行分解,理解题干要求:从社会经济角度(行为条件)+分析(行为动词)+该省北部(前置限定词)+都市农业园区(中心词)+主要原因(后置限定词)。

在对题干分解的基础上,抓住三个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社会经济角度、分析、都市农业园区),确定解题方向:

(1)答题所需的知识点来源于农业区位因素中的社会经济方面,大致包括市场、科技、资金、劳动力、交通、政策等。

(2)题干的行为动词“分析”即综合分析地理成因。因此,学生不能简单地罗列地理成因的影响因素,而是要从深层次分析各影响因素与地理结果间的逻辑关系。一般从必要性(地理影响)和可行性(地理条件)两方面加以分析。

(3)在与一般农业的比较中理解都市农业的概念。试题提供的说明材料对都市农业的概念进行了简单地介绍,学生可整理出都市农业的概念图(图5)。

在明确都市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之后,考生应该意识到适用于一般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结构,无法简单套用在都市农业的具体情境中,需要对一般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和重构。结合都市农业的概念和地理成因分析的一般方向,我们尝试重构适合本题情境的都市农业形成原因的知识结构(图6),以顺利实现知识结构调整后的全面迁移。

综上所述,“先建构后迁移”模式在地理主观题解题中有着重要作用,体现着“一般法则”与特殊情境的有效结合,为此学生要在日常学习中不断完善地理知识结构,促进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在解答地理主观题时,先建构地理知识结构,以不变应万变。注重依据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将知识进行结构化处理,为解题提供“一般法则”;后对建构的“一般法则”进行相应地扩充、调整,迁移应用到具体的试题情境中,做到适时适地而变,遵循“一般法则”的同时,避免解题的僵硬“模板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袁书琪.地理学科素养的学科能力角度探索[J].地理教育,2015(3):4-6

[2]朱庆龙.高三地理综合题审题和表述能力的训练[J].地理教学,2011(5):52-54.

(编辑:杨迪)

教育部:扩大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试点

为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决定在浙江、湖北等15个省(区、市)试点基础上,新增13个省(区、市)为试点省份,新增试点省份原则上选择1~2个地级市开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

新增试点的省份中,北京、江西、河南、湖南、甘肃、青海、宁夏等7省(区、市)于2015年秋季启动改革试点,天津、辽宁、黑龙江、广东、重庆、云南等6省(区、市)于2016年春季启动改革试点。

据了解,教师资格证书在我国有两种获得形式:一是参加国家统考,一是参加地方自主考试。两种形式的考试模式都是笔试+面试。2015年,按照规划我国全面推行教师资格全国统考,提高教师入职门槛,并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实行定期注册制度。试点区内,教师资格考试有效期为三年,教师资格证须每五年注册一次。改革后将不再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区别,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想要做教师都必须参加国考,方可申请教师资格证。在校专科大二、大三,本科大三、大四才能报考。

摘自《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