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班主任管理论文范文,班主任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推行小组合作不可一蹴而就

  • 投稿Jimm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385次
  • 评分4
  • 92
  • 0

这两位老师都很有想法,开始实施小组合作来管理班级的过程也很顺利,但是后面都出现了一些怪现象。两位老师都及时总结并做了反思,我很钦佩。

看完后尚有几点疑惑或许可以帮助正在用小组合作来管理班级却陷入困境的老师们理理思路。

其一,开始进行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什么?

在《怪现状》中老师跟学生解释的时候说“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增强大家的竞争意识,达到互帮互学的效果,我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实施班级自主管理”,这样的话有点大,不够具体。我猜测是否有老师在班级管理中面临了大大小小很多琐碎的问题,然后在哪里听到了小组合作的这种方法,想着用这种方法可能会解决很多问题,于是匆匆上马?有没有对班级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再选择方法?所以这是我的困惑之一:老师对面临的问题认识是否清晰。《制度之死》同样在没有搞清楚小组合作的真正目的的情况下就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运动,所以才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况。在文章中我只看到了一句模糊的目的“以期在小组之间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意识”,可以推测这位老师很可能仅仅是觉得学生上进心不够强,没有劲头。而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有很多种,如高中繁重的课业负担,高考的心理压力,家庭教育的影响等等。不知道老师是否在分析了这些以后才决定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来激发学生们的斗志。但很显然,老师比较相信小组合作会带来诸多好处,造成一种繁荣的景象,这种繁荣会让班级看起来很美。

其二,老师对问题预测是否有所准备?

老师在设计之初想象了比较多合作和竞争带来的好处,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否考虑不足,所以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才会很意外?这恐怕是导致后面怪现象频发的主要原因。

“制度初成之时我们就相约,先试行几周,试行期间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正,最后再定稿。”党老师这个思路很好。尝试一个新东西,预测到会出问题,并愿意修正,最后定稿。然而,接下来的一句却是“看似完美的制度却等不到定稿的时候就被废除”,可见他们并没有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修改,而是直接废除了。这么快就夭折的制度的确令人遗憾。我想这个“看似完美”才是老师对这个制度的真实评价。再回看文章中,老师讲制度的出台费了很多笔墨,依据什么,结合什么,每个学生、每个班干部都做了什么等描述都说明,老师废除制度是在感到付出和获得严重不成正比的情况下,做出的冲动决定。这从文章的第一句话中可以找到佐证——当着全体同学的面……亲手……撕下。这些用词让我看到的不是一个成熟老师的行为方式,这不是我想象中反思的态度,或许正是因为老师对问题本身预测准备不足,包括心理上的准备。

在我看来,班里这七十二般变化可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竞争这个机制本身产生的,不可能通过自身完成修复。

“如何引导孩子选择正确的方式?如何让孩子在分数面前不功利?如何让竞争成为孩子的内在动力?”老师这样的想法好像是不可能的。如果在分数前面不功利,那么这个小组合作的所有效果是怎么来的呢?这种小组竞争本身就是外动力。这个问题就如同问如何抹粉能让皮肤变白。

老师反思“小组合作”出了问题,但也仅限于此,并没有对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归纳,也没有纠错的任何尝试,可以预见这个形式要么会导致更多问题产生,要么会无果而终,学生再次回到之前的状态,实在可惜。

其三,小组合作推行的程序是否科学?

从《怪现象》一文中开始到后来出现的问题中可以看出,老师的工作顺序出现了问题,导致很好的想法一开始就要面对麻烦。如果能在分组前就把想法先跟学生沟通,并由学生们先进行自主选组,老师后面微调并找被调整的学生谈话,相信这种被动局面就不会出现了。后来小组长商定出新的规则: “第一名的组有责任帮助最后一名获得者”“直到这个组摆脱最后一名为止”。此时有了学生的参与,这种决定就要比之前老师的单方面决定阻力小得多。但是这个规则却会导致逆淘汰。它使得落后的小组无须承担责任,而第一名则无缘无故要“受罚”。这很像交通法里面自行车行人违规,汽车买单。非常不合理。法跟情不应该这样混淆在一起。

另外,在整个制度中老师从设计到执行到反思是什么角色?组织者?监督者?决策者?顾问?要么是想当甩手掌柜,要么参与感很强,全程都在组织和监督,都是定位不明。

结合两位老师的尝试,我试想一下,面临这些困境时,如果我来做应该是怎样的步骤。

正如党老师所说,推行一项管理制度, “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定要慢慢来,不能操之过急。……是一个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逐步发展的过程。”

所以,我会勇敢地退回起点,面对失败,面对问题,不急于求成,小步前进,根据班情来选择小组合作在班级管理中可以作为的领域。

1.分析学情和班级整体问题,挑出主要的问题来搞小组合作。例如我只解决上课讲话的问题,或是只解决作业上较困难的问题。

2.告诉学生班里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小组合作的想法,征求大家的意见。通常学生是很“听话”的,这种征求意见并不会导致有人反对而没办法实行或是任性扯皮效率低下。但是这种看似走过场的事前告知会给学生传达两个信息:一是老师想用这种方法帮我们解决问题;二是他很尊重我们,让我们自己决定是否可以接受这种方法。这两点对于后面的推行顺利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3.跟学生们一起制定小组评比规则。在这个环节,我要注意不要出现“恶法”,也要尽量避免模糊词汇。既然要打分就要把评分标准弄细。不好操作的不评比也比瞎评比强。这也是第一点里提到只抓主要问题的原因,多了就不好实施了。这个环节做好会教会学生遵守规则、承担责任。

4.执行阶段及时公布量化分数,增加提出异议的环节。这个提出异议一定要放在一个公开的场合进行,也就是说老师不要处理小报告。我们明确了这是试运行,就是为了发现问题的,所以不要偷偷摸摸。发现问题的学生指出其他组的作弊情况,允许其他组申诉。这些对孩子的成长都有好处。我们都知道民主的特点之一就是制衡。小组之间互相监督本来也是让老师省心省力的方法。监督的学生如果为了监督违反了其他规则,像这位老师案例里提到的——带手机——那么该怎么扣分依然怎么扣。那名学生表现得就很有契约意识了,非常好。如果犯错组承认犯错,那么要有更严重的扣分,以正规则的严肃性。在这个环节里,法的部分要执行得认真严谨,不要让学生有空子可钻,如果发现是规则里的空子,及时填补,这次双方都不作数。但是老师在法外要有情的融入,这也是教育孩子品行端正的很好的契机。把犯错的孩子叫过来,摸着脑袋说,挺聪明的脑袋用歪了啊!既不要让他难堪,也不要让他觉得无所谓。告诉他这是成长的烦恼,告诉他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告诉他老师并没有把分数看得那么重。告诉他无论怎样老师都爱他。台面上的东西不打折扣,不代表台下也要一本正经地训诫。这是很多有经验老师擅长的所谓打一巴掌给个甜枣。这枣真的要足够甜才能让孩子从错误中成长。

5.试运行一段时间后.如果班级已经进入良性循环,或是已经解决了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征求学生意见是否要再解决下一个问题,是否还用这种方法。如果大家已经尝到井然有序的甜头,尝到了按时交作业的甜头,那么不坚持也罢。

这个时期老师恐怕要比实行小组合作之前更忙碌一些,因为要纠结在一些分数上。我不会全放手,会比以前更多地观察学生产生的变化。看哪些变化与小组合作有关,并观察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我通常不会让小组合作成为管理班级常态化的东西。一旦常态化,班级就会朝两个极端走去——如案例中老师的班,太过于重视分数而忽略了人世间其他的美好,抑或者如我的班,分数其实也没那么重要,评比名存实亡。

我想,无论老师用什么方法,目的可能更重要。达到目的了,手段方法是否依然存在也就不重要了。

(北京市铁路第二中学 代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