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春风细雨驱雾霾 润物无声悟诗意

  • 投稿老衲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585次
  • 评分4
  • 86
  • 0

【摘 要】实践出真知,改革显效率。本文作者理论联系实际,简要分析了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误区,并阐述了相应的对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瑕疵;情感;意象;主旨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学习古诗词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通过诵读古代诗词,并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的基础上,对提高审美情趣大有裨益。但是,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还存在着如下误区:

一、重本义,轻意蕴: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有些教师从本本出发,用文言文的教学方法来执教古诗词,甚至以解释词语、逐字翻译、最后串讲整首诗词的本义为主要教学目标。如此的课堂教学,只能使学生获得断章取义的知识,但削弱了对古诗词意蕴的深刻理解。

二、重识记,轻朗读: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教师对学生加强识记(背诵)古诗词固然重要,但轻视情感朗读就本末倒置了。其实,只有让学生通过情感朗读,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但是,不少教师把背诵古诗词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学生自主性朗读的时间少的“可怜”,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古诗词感到乏味,乃至厌学。

三、重解题,轻背景:有些教师偏重对诗词题目的字词解释,但讲述写作背景时往往停留于对作者简单的字号称谓,而没有详细解读作者的简要经历、所处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风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诗词的系统性理解。

山雨欲来风满楼,前进道路坎坷磨。在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种种误区在所难免;在践行“15/20/10”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务必正视现实,着眼未来,为提高初中古诗词教学效率探寻奥秘。

一、在品味文句中让学生体会情感美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一段岁月,但是有些教师还是打上传统教育的烙印,为了追求学生的“高分”效应,注重强行灌输字句本义的点拨,淡化了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音乐对人的刺激是由条件反射机制来达成的,而音乐和人类语言的音调都来源于原始非条件反射音调,这就是它们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诗词时,通过吟唱的办法来加深对作品的感悟。所谓“吟唱”就是采用唱歌似的音调来诵读作品,从而使学生感受作品的主旨和韵味情调。当然,我们可以用优美的音乐来为诗词谱曲,让学生在反复吟唱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品味诗情画意。为了提高鉴赏诗词的效率,教师应该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学生,创造性的在教学中将内容相关的几首诗合在一起吟唱。诸如杜甫的《春望》、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和贺知章的《咏柳》三首诗可以组合吟唱,学生从中不仅体验到作品的音乐美,更增添了鉴赏古诗词的无比乐趣。我在执教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就大胆改变学生常态化的“读诗”,先指导学生把握作品的平仄规律,然后配上《阳光三叠》让大家反复吟唱,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中领略到了李白诗词委婉动听的音韵美。

二、在情感诵读中让学生领略诗词的意象美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引导学生找准切入点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朗读是提高古诗文有效教学的关键;同时,读出韵味、语感和情感更有利于学生领略诗词的意象美。

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注意停顿、重读以及语调的正确处理。一般而言,初中古诗词朗读的节奏比较简单。诸如:七言诗可以分为“二/二/三”的形式;五言诗词则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所谓重读是指体现在作品的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上,特别是那些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感慨的词语。至于语调的处理,应该坚持抑扬顿挫的原则,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都是很讲究的。学生在在领略诗词意象美的时候,还要正确把握好深沉悲愤与恬淡自然的区别,做到平声流连舒缓,仄声狂野挺拔,平仄的高低错落合理,使客观物象的张弛和学生的主观情绪有机搭配。诸如:李商隐的《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难”和“残”形象的表达作者凄切、沉重的离别之情,叹惋着人生命运的无常心灵跃然纸上,学生在朗读必须带有低沉委婉的语调。

三、在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中让学生领悟主旨美

从某种角度而言,古诗词往往是作者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时,首先要让他们初步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的起伏。假如不向学生介绍李白被赐金还山的故事,那学生很难把握《行路难》的主题思想;假如学生不了解唐后主李煜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的悲惨经历,那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李煜对故国的不尽怀恋和“剪不断,理还乱”的无限愁绪;假如不了解陶渊明的超然闲适、曹操的豪壮雄健和杜甫的沉郁顿挫,那就不能高效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毋庸置疑,只有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情感思想。当然,我们在实践中还应鼓励学生仔细分析标题的字眼,因为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有些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些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些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可见,学生正确的读懂标题,既可以初步读出诗词的重要信息,又可能产生意外的收获。譬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是词牌名,学生很容易理解,但对“密州出猎”四个字上理解颇费周折,“密州”一词简要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而且暗示了作者创作本词的背景:他谪居密州后还是寂寞和落魄的;“出猎”则概括了主要事件,当学生初步感知“出猎”大意后,就为进一步感知作者的情怀奠定了基础。

实践出真知,改革显效率。但愿站在教学改革最前沿的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群策群力,大胆创新,为构建更理想的“15/20/10”的课堂教学模式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陈兆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