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例谈如何“用教材教”

  • 投稿种草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63次
  • 评分4
  • 69
  • 0

刘和程

“用教材教”是相对于“教教材”而言的,它是近些年来语文界热议的话题之一,这个话题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语文教学中“教教材”现象仍较为普遍,不少教师依然照本宣科、少慢差费地进行着教学,令人担忧。何谓“用教材教”呢?对此已有不少见仁见智的诠释,笔者的理解是:“用教材教”即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用好教材,在准确把握语文课程和学情的基础上用活教材,在合理自如驾驭课堂的基础上用足教材。本文拟从教材使用的角度,结合具体课例,探讨如何实现“用教材教”。

一、“潜心会文本”,用好教材

“用教材教”首先得研读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所教课文的思想内涵和形式特点。研读教材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往往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方法上下工夫,耗精力,而忽视对教材的潜心研读,这无异于舍本逐末,得不偿失。笔者常去学校观课调研,发现现在语文教学的技术手段丰富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但文本意识淡薄了。有的教师上课依赖教参与课件,机械照搬,缺失主见;有的课堂对文本解读概念化、简单化,甚至不得要领;还有的语文课游离于教材,过度拓展,泛化语文。究其原因,在于缺乏对文本的认真研读。不少教师习惯用快餐式的囫囵吞枣代替对文本的细嚼慢咽,用教参资料的结论代替原汁原味的阅读思考,有的教师一旦离开了教参竞不知所措。长期以来,过分依赖教参和网络资源所形成的惰性,使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退化了。这很可悲,也很可怕!

如何研读教材?叶圣陶先生提出“潜心会文本”,此乃至理名言,我们要养成“潜心会文本”的好习惯,尤其要养成“裸备”课文的好习惯。即在不受教参资料的影响下,潜心阅读教材,与文本进行深入会话,感知文章内容,领会思想感情,揣摩语言表达,进而把握教学要点,明确教学目标。经过这样一番独立自主的研读后,再在广泛参考其他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而不仅仅是别人的或教参的)、符合具体学情的(而不是大而无当的)教学设计。唯其如此,方可实现“用教材教”。

2012年我应邀参加安徽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担任评委工作,其中张新宇老师执教的《智取生辰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下面呈现的是该课教学中的“问题探究”环节:

问题一:本文开端部分是不是长了些?

学生阅读思考、发言交流,然后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急躁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点拨指导:开端部分写杨志一行的内部矛盾,以展示人物的性格,为下文做铺垫,同时也暗示了杨志失败的结局。

问题二:结尾一段是不是多余?

学生阅读思考、发言交流;教师点拨指导:结尾一段是必要的补写,揭开了谜底。作品通过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突出吴用之智。

问题三:本文还采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吴用的“智”呢?

学生讨论,师生对话,明确:通过表现杨志的小心谨慎、精明能干来衬托吴用之智和技高一筹。

《智取生辰纲》是古典小说,小说教学一般从人物、情节和环境三个要素人手分析讲解,但就本文而言,环境描写并非主要特色,起码没有本册教材中另一篇课文《孤独之旅》那样具有特色,另外由于比赛的课时限制,所以张老师将重点放在了人物和情节上面。本文情节安排上的突出特点是开端部分浓墨重笔,用了四个自然段写杨志一行押送生辰纲的行路情况,意在刻画杨志的小心谨慎及其内部矛盾,这既是为了表现杨志的性格特点,又是悬念写法的需要;在人物塑造方面,作品的特点是明写杨志,暗写吴用,以杨志的处处防范,反衬吴用之智。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设计了三个十分精当的问题,以此引领学生含英咀华,探究感悟经典文学的魅力所在。试想,执教者如果没有对文本的“潜心”研读,怎会有如此精准独到的问题设计?

二、把教材当作“例子”,用活教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系叶圣陶先生的经典话语,它不仅表达了叶老对使用教材的深刻见解,也从语文教学的角度道出了教材的本质,具有启示性。只有切实将教材当作教学的“例子”,才能不被教材束缚手脚,自主地创造性地用活教材。上海师大吴忠豪教授对此有过精辟论述,他说:“课文只是学语文的例子,是可以替代的。我们可以用这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也可以换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所以,语文课把大量时间放在语文思想内容的解读上,这是造成了语文课效率不高的直接原因。”这段言论深中肯綮,也是对叶老“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最好诠释。

既然教材只是一个例子,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大可不必认为这个“例子”神圣不可侵犯,而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吴长青老师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案例或许能够给我们以启示。吴老师教学时并没有像许多教师那样停留在文章内容的解读上,而是别具慧眼地将文中“否定表述”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鉴赏品味。请看他的教学内容:

1.从否定表述中看反讽手法。如文章开头由布热金卡美好的和平景象引发的否定表述:“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这里接连出现四个“不该有”,意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纳粹集中营的恐怖。

2.从否定表述中看写作角度。如作者在介绍奥斯维辛的可怕历史之后,用了一个否定判断来承上启下:“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没有”新闻却要写新闻,这正是作者别出心裁之处,表明本文将要另辟蹊径进行写作。

3.从否定表述中看作者情感。如在介绍参观者的感受之时,作者大量使用了否定句:“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导游也无须多说………‘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这些否定句写出了心情的沉重,表达出无声的愤怒。

4.从否定表述中看思想含量。如在写一位参观者因心灵折磨而祷告时,文中有这样一句深刻的否定性议论:“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有宗教信仰却无处祷告,多么残酷!看似一句轻轻的否定,思想情感的含量千钧。

5.从否定表述中看作品主题。如结尾的否定句:“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一否定句,除了呼应题目和前文,还突出了文章主题,告诉人们“奥斯维辛”不再是新闻名词,而是一种历史的见证。

6.从否定表述中看作者理性。把文中所有的否定句连起来,从表面上看,作者用否定句似乎否定了很多东西,实际上,在否定姿态的背后,作者否定了暴行与罪恶,肯定了人性的真与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虽编入新闻单元,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新闻稿,而是新闻记者写的一篇随笔,或者说是参观访问记。吴老师的课最大亮点是将教学着力点放在对言语形式的探究上,根据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通过研讨文章的否定表述,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美妙之处,感悟文章的深邃之意,收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学生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同时,发展了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

可见,把教材当作“例子”,根据课程内容和学情需要用活教材,是实现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的关键所在。

三、有针对性地拓展教学广度,用足教材

“用教材教”的一大特点是,教师成为教材使用的主动者,他们在尊重教材的同时不囿于教材,在走进教材的同时又能走出教材,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学习需要有针对性地拓展教学广度,丰富教学内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是从教材的空白处切人,巧妙拓展教学主题。比如有位老师教学鲁迅的《故乡》,在分析闰土形象时,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品味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语言描写中的省略号,通过揣摩这些省略号,学生真切感受到少年闰土的热情活泼与中年闰土的自卑木讷,进而对作品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形成原因有了具体而深刻的认识。其教学可谓独具匠心,别具一格。

二是由课内到课外,适度拓展教学外延。如有位老师执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这样延伸拓展、开发思维的:

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件事虽已过去了,但作者却从中领悟了深刻的生活哲理,试用文中的话表明这一哲理。

2.怎样理解这一哲理?

师点拨,启发学生联想:以爬山为例,将爬上山顶的大目标化为爬山途中一个个小目标;以学习名次为例,树立短期目标,进而连缀成长远目标……

3.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从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教师在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哲理之后进行适度的“延伸拓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以理解课文,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而且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获得教育的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

三是鼓励学生质疑探究,放手拓展学生思维。如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实验教材《培训资料包》中的一节《咬文嚼字》课,教师在教学最后安排了这样的拓展环节:

1.投影学生习作,对运用精当生动的词语进行评析。

2.学生对书籍报刊进行“咬文嚼字”。

学生先将收集到的语言实例写在卡片上,进行分组交流讨论,最后各组推选代表上台评析:有的对古诗文中的锤炼字词作评析,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有的对报刊上运用准确生动的文字进行点评,如《人民日报》社论中的一些精当措辞;还有的对使用不当的语言提出质疑,如有位学生认为作者朱光潜《咬文嚼字》中的“含混”一词使用不妥。

3.讨论“不求甚解”与“咬文嚼字”之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对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与本文主张“咬文嚼字”进行讨论,明确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学生明白“不求甚解”与“咬文嚼字”的共同之处是“好读书”。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评析习作,再对书籍报刊进行一番“咬文嚼字”,最后讨论“不求甚解”与“咬文嚼字”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课堂的生成,学生不仅真切感受到“咬文嚼字”的意义及作用,还培养了质疑探究的精神。

总之,“用教材教”首先得“潜心会文本”,吃透教材,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科学合理地用好教材。其次要将教材当作“例子”,用活教材,不能孤立地就课文教课文,就知识讲知识,应依据课程内容和学生认知实际,有选择地确定教学内容,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将教学活动变成探索发现与体验快乐的过程。最后,还要有针对性地拓展教学广度,用足教材,以此活跃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探究精神。可以说,“用教材教”是语文教师走向专业成熟的标志,也是语文教学由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起点。

(安徽省安庆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24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