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 投稿空一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1012次
  • 评分4
  • 30
  • 0

朱思军 朱则光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品味质朴语言,领悟季羡林先生苦难童年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走近大师,引童年

播放2006年《感动中国》季羡林先生部分(PPI、):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同学们,知道他吗?认识他吗?他就是被人们称为“学界泰斗”“国宝”的季羡林先生,他有着怎样的人生,怎样的童年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大师,一起去感受他的童年岁月吧!

二、朗读课文,知童年

1.谈感受,提问题。

2.作者都是从哪些方面回忆了童年的生活片段呢?又是用哪一个词来概括自己童年生活的感受呢?

明确:从五个方面回忆了他的童年:家庭、父辈、“享受”(吃食)、识字、离乡。这一切都是“灰黄”的。

3.如果用“金色”来形容我们的童年的话,那你是怎样理解季羡林先生对童年的感觉——“灰黄”的呢?品读课文,试着换一个词语来诠释“灰黄”,并结合课文说明理由(PPT):

灰黄的童年就是____的童年。

教学预设:

灰黄的童年就是贫穷的童年——“我们家是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灰黄的童年就是家庭苦难的童年——“父辈们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几次饿得到枣林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

灰黄的童年就是家境异常艰苦的童年——“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

(再如单调、孤独、难过……)

总结:作者用“灰黄”形容童年,同学们用了“贫苦”“家庭苦难”等词语加以诠释,概括起来苦难分为两个方面,即生活的苦难和精神的孤独。

三、细读课文,品童年

(一)季羡林先生曾说:“我甚至想说,没有身边的琐事,就没有真正的好散文,我们的灵魂往往从一些琐事触动起。”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就是着眼于身边的琐事来写。细细品读课文,抓住文中最能触动你的一词一句,读一渎,品一品,谈一谈。要求:先大声朗读,再小声品读,并圈点批画。先在组内交流,然后推举代表发言。

教学预设:

1.品读第一部分(我们家是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又是最穷的家。)

引导:穷到什么程度?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背景,品读“……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中三个“最”字的分量,并指导朗读。

适时补充(PPT):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我们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十年浩劫中,我自己跳出来反对北大那一位倒行逆施但又炙手可热的“老佛爷”,被她视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她手下的小喽哕们曾两次蹿到我的故乡,处心积虑把我“打”成地主,他们那种狗仗人势穷凶极恶的教师爷架子,并没有能吓倒我的乡亲。我小时候的一位伙伴指着他们的鼻子,大声说:“如果让整个官庄来诉苦的话,季羡林家是第一家!”(《赋得永久的悔》)

总结:三个“最”字,让我们理解了季先生童年家庭的境况。贫贱家庭百事哀。灰黄或许就是贫穷,就是作者对饥饿、对贫穷的深刻回忆。

2.品读第二部分(可是我降生时祖父……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了。)

重点品析“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无父无母的孤儿”“饿得到枣林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的细节,“被迫弃家出走”“逃”字的含义等等。

适时引导并补充(PPT):

母亲的娘家姓赵,门当户对,她家穷得同我们家差不多,否则也决不会结亲。她家里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钱、有闲上学。所以我母亲一个字也不识,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她家是在另一个庄上,离我们庄五里路,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赋得永久的悔》)

总结:灰黄或许就是苦难的家庭,苦难的家世。那些父辈痛苦的记忆,留给季羡林先生深深的伤痛。

3.品读第三部分(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就吃这种咸菜。)

(1)“一年到底”是什么意思?又说明了什么?你能体会到那种生活吗?

明确:可见生活的艰辛、艰苦。

(2)为什么是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说明了什么?作者在写这一部分的时候是一种什么心情?哪些词语体现了这种心情?是不是跟“灰黄”不一致了呢?

讨论明确:连吃一个白面馒头,都成了我一天的最高的享受。“最高享受”——见出家中那种生活是何等的苦痛!

(3)吃完了饭,为什么又偷一块吃?体会“尽情”的深刻内涵。

总结:作者就是这样,如话家常般的叙述,没有矫揉、没有造作,只有质朴和真纯,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童年所经受的苦难。

( PPT)季羡林先生的语言特点:

①散文风格平实、诚挚,是不曲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

②文字平白浅近,没有华丽辞藻,甚至不表露深爱和沉痛。

③“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平淡如水,而其中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酒。

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那种平和、冲淡而又质朴的情感。

4.品读第四部分(家里没有一本书……这样的同学都成为了骄傲。)

为什么颇有骄傲之意?

总结:灰黄的童年或许就是单调,就是寂寞。

5.品读第五部分(到了济南以后,过了一段难过的日子……但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

为什么会“从梦里哭着醒来”?为什么宁愿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这说明了什么?

总结:灰黄的童年或许就是孤独的童年、难过的童年,就是那种心灵的寂寞和无助。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了自己的母亲,多少次梦中醒来。让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那种精神的孤独和心灵的无助会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再一次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体会作者——一个六七岁孩子离开母亲后的那份深深的孤独和内心难言的苦痛!

四、资料链接,悟童年

季羡林先生是怎样面对这段生活的,又有着怎样的感受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能表达这种感受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齐读:“每天最高享受”一节。

总结:这就是季羡林先生,虽然他用了灰黄来描述自己的童年.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深深的感激。或许,也正是这种苦难的童年才成就了他坚忍不拔的个性和非凡的人生。

季羡林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季羡林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我的童年》的结尾这样写道(PPT):

今天我把自己的童年尽可能真实地描绘出来,不管还多么不全面,不管怎样挂一漏万,也不管我的笔墨多么拙笨,就是上面写出来的那一些,我们今天的儿童读了,不是也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发、从中悟出一些有用的东西来吗?

读了季羡林先生的《我的童年》你又有了哪些感悟呢?

总结:正是这些童年的“苦难”与“经历”才让季羡林养成了坚韧的品格,能够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忍受孤独努力求学,从而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师。有人这样评价他:“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是啊,也许正是苦难的童年,才成就了一代大师。

(山东省微山县实验中学277600 北京十一学校10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