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大问题”设计策略

  • 投稿吉田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80次
  • 评分4
  • 98
  • 0

◎郑 静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构成的一种双边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问题设计进一步细化落实教学目标。问题设计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它是教师在分析课程、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策划有利于激励、启发学生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的一种教学手段。但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过多关注自己的教学设计,唯恐学生对课文理解不透彻,将知识点进行大量分解,不厌其烦地对文本的字词句意思、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一一提问。课堂上师问生答,学生被教师的问题牵着鼻子走,貌似气氛活跃,实际上大量无效提问充斥课堂,学生的思维被教师的思维强行取代。一节课下来,学生思维受限,收效甚微。这说明许多教师还未能主动地、有策略地展开问题设计。

要改善这种状况,教师必须重视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研究,注重“大问题”设计,让问题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问题。问题设计的目的不是让全班学生都能给出标准的正确答案,而是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的过程中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问题设计可分为以下两类:

其中低层次问题一般有直接的、无歧义的答案,而高层次问题通常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答。“大问题”指向上述高认知水平的、以探究为主的问题,它在设计中注重学情,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对教学重难点进行系统处理,引导学生不断深化思维空间,进入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是一种有效的问题设计。“大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线,其设计体现的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即学生的求知过程。

“大问题”有以下特点:第一,探究性,问题设计基于学生现状,不能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必须有一定难度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的激情。第二,开放性。指教师提出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是唯一的。在此类问题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从而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第三,层次性。问题有递进性和逻辑性,能使优秀生从问题中找到挑战,普通生受到激励,困难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大问题”该如何着手设计呢?首先,要抓住教学的重难点,也就是问题要切合文本要害,做到纲举目张。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巧妙设问,所问之处应是重点、难点、认知疑点。如讲授汪曾祺《五味》一文,在赏析完作者平淡如水又妙趣横生的语言后,教师设问:“我们从作者这些极具生活气息的美食滋味中能品出怎样的人生滋味呢?”问题一抛出,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大家开始重新审视各段落美食背后的人生百味。有学生从老保姆给八十多岁婆婆买白糖冲水喝中看到了清贫生活中温暖的亲情,有学生从作者和贵州同学火烤青辣椒蘸盐水下酒中看到了艰苦环境中的自得其乐……顺着这个“大问题”,学生自然而然从中体会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样不仅对文本的理解走向深入,还进行了有效的自我人格建构。

其次,要找准本文与学生的共鸣点,把文本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连结。课堂问题的设计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就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以生活为发散点,充分给予学生独立学习、思维创新的空间,使他们在生活中享受学习,张扬自己的个性。学习孙犁的《亡人逸事》时,品味完作者的语言和情感后,教师知道很多学生对人物描写的选材非常困惑,他们在写作中总想写大人物大事,觉得小人物小事不值得写,写了也没有什么意义。这也是学习这一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点,教师设计了一个问题:“若干年后,当你回想起学校的生活,写一篇回忆同桌的文字,你会写些什么?”学生们发言很踊跃,有的要写生病被同桌送去医院、有的要写和同桌熬夜备战考试、有的要写和同桌一起逃课去追星等等。接着教师又请学生描写作者孙犁这个人物,大家的发言不外乎作者简介中涉及的内容。两厢对比,学生很快明白人物描写首先要选择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物,将情感融入其中,文章才能情深意切;其次要认真观察生活,抓住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小事,才能塑造出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笔者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到作者从细节入手塑造人物形象这一选材方法的魅力。

第三,要建构问题之间的关联点,这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出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多个问题,确保整节课知识点衔接和有效递进,最终引导学生构筑起有序的思维过程,从而调动他们系统掌握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教授《落日》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巧妙选材组材体现出的民族自豪感,教师深入浅出地设计了以下一系列的相关联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解答:签字仪式前提到美国国旗的来历和“白马故事”是多余的么?为什么?请大家找出作者描写重光葵在签字时用的一连串动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何解读日本人“投降书脏了”这个细节?日本的投降签字仪式分明是在上午,为什么题目是“落日”呢?这几个问题很明显将课文的艺术特点和中心融为一体,把全文贯穿到一个系统中来,使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的同时,对作者在课文中的整体思路和主题有一个明确的把握。

当然,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倡“大问题”教学,并不排斥其他的“小问题”,不同层次的问题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各司其责。一旦抛出的“大问题”没有回应,教师就应该化整为零,分解难度;同理,碰到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异口同声回答的问题就应该临时增设问题,增加难度。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手段之一,有效的问题设计是一堂有效语文课的必备要素。教师应潜心钻研,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大问题”,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朱学清等.“大语文”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吴小玲.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3]张燕,黄荣怀.教育目标分类学2001版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5,(7):16—20.

(郑 静 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 2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