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传承经典学以致用——苏教版教材中文言文对议论文写作的启示

  • 投稿phil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280次
  • 评分4
  • 61
  • 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语文·数学·英语)》中《语文》的“课程目标”之一是:“运用多样的议论手法进行写作,使议论辩证深入,立意较高。”由此可见,议论文是初中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后必须掌握的一种写作文体,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品质的优化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可现实情况是许多学生不会写议论文,论点模糊、论证方法运用不到位、文体不明确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比比皆是。针对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议论文写作水平,是身负“传道、授业、解惑”重任的语文教师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

目前,议论文写作训练的方法极其繁多,然而,当我们艰难跋涉、苦心研究时,很有可能忽略了身边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那就是教材中经典的议论性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数千年来形成的典雅、简洁的书面语言,它文字精炼、微言大义、合于音律。尤其是古典散文中的议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气势磅礴,承载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充分展示了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是我们学习议论文写作的典范。我们只要勤于钻研,善于归纳,就能总结出许多值得学习借鉴、富有可操作性的议论文写作技巧。如通过苏教版中《劝学》《师说》《六国论》《谏太宗十思疏》等文言文篇目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这样的启示:

一、论点力求准确、鲜明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因此,论点的提出力求准确、鲜明。而古典散文中的议论文都有极强的针对性,都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进行的写作。《劝学》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名篇,就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文章开宗明义,提出“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师说》是韩愈旗帜鲜明地对耻于从师的社会陋习提出挑战的一篇战斗檄文,文章出言破题,抓住中心,高屋建瓴,全文的中心论点是“学必有师”,唯道是学。苏洵的《六国论》是通过论史来评论时政:对北宋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进行批评,他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总贯全篇。而唐代诤臣魏征为了向唐太宗阐明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起笔第一句即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正面设喻,借此引出全文的中心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随即第二句又从反面设喻强调“德不厚”的“知其不可”,这也是为了突出“积德”对于人君的重要性;最后第三句则直言“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内在深意不言而喻。

梁启超言:“作文最要令人一望而知其宗旨之所在,才易于动人。”陈继儒讲:“诗文只要单刀直入,最忌绵密周致。”他们都强调开头要干净利落,不要拖泥带水。综观上述四篇文言文,皆不蔓不枝,落笔扣题,中心论点的提出更是切入要旨,以此达到的效果正如唐彪在《读书作文谱》卷七?《文章诸要》之“势”篇中提出:“通篇之纲领,在首一段,首段得势,则通篇皆佳。”这种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地提出论点的方法值得学生借鉴。

众所周知,写议论文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明白清楚,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是议论文的大忌。然而,在写作中,学生往往一审完题就埋头疾书,到底文章的论点是什么,只有自己心里清楚,别人不知所云。那么,教师可以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写作议论文时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指导,使学生学会确立准确、鲜明的论点。

二、论证方法力求灵活、适当

确立了准确、鲜明的论点,如能运用适当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对写好议论文大有好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语文·数学·英语)》中《语文》有这样一个“学习要求”:论说类文章的说理形式多样,有的是严密的论说,有的是形象的说理,能够理解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作用。学生虽然知晓的论证方法有很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因果论证等等,但在写作议论文时所用论证方法常常很单一,以致写出来的作文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上述四篇文言文中所运用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至今读来仍让人拍案叫绝,堪称典范,下面我们就进行分类分析:

(一)比喻论证

在议论文中,为了能使人通过熟知的事物把握不熟知的事物,通过形象鲜明的事物把握抽象的事物,我们常常采用比喻的方法证明观点。比喻论证的方法是在比喻修辞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同比喻修辞方法的相同之处是本体与喻体之间必须有某种相似点,因此能将其自然、有逻辑地联系起来,起到帮助人通过彼事物认识此事物的作用。它们的不同之处是比喻修辞往往是将本体与喻体连接起来即已完成,而比喻论证则需在本体与喻体连接起来之后,再加以分析论证,从而完成它支持中心的作用。

以《劝学》为例,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是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句,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中妙喻连连,层出不穷,且浅显易懂,寓议于喻,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二)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师说》全文文笔生动,见解精辟,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对比论证方法的运用。文章的第二段最为出彩,三组逐层深入的对比论证功不可没。

一是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圣人“从师而问”,而众人“耻学于师”,结果是“圣益圣,愚益愚”。对待从师完全不同的态度,引出截然相反的结果,在正反对比中作者“人必从师”的观点更具典型性和说服力。二是将一种人在从师问题上自相矛盾的典型现象进行对比。“爱其子”者为其子“习句读”而择“师”;“于其身”“惑之不解”,却“耻师焉”。在对比分析中进一步触及了当时耻师世风的深层病态,作者透过这个自相矛盾、荒唐可笑的事例,严肃而深刻地批判了世俗逆情悖理的荒谬价值观。三是将“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自恃高贵的“士大夫之族”截然不同的从师态度及其结果加以对比,揭示出“师道”难复、耻师成风的社会根源。作者通过士大夫之族自作聪明的自白,将其狭隘、迂腐的世俗偏见作了形象化概括,痛责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由此可见,论证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选择适当的论证方法并灵活运用,不仅能使议论文的内容丰满起来,而且说理更加透彻,让读者信服。

三、论证结构力求严密、有逻辑性

一篇好的议论文,除了要有正确、鲜明的论点,有典型的论据和恰当的论证方法以外,还必须合理安排它的论证结构。其目的就是用论证的逻辑力量来征服读者。

《六国论》的论证结构就极为典型,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模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模式。提出问题即提出论点部分。首先是总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陈述两个分论点: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分析问题部分有两段,分别从两个分论点的角度进行论证,第二段是针对第一个分论点进行的论证,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第三段从第二个分论点的角度进行论证。第三是结论部分,分两层:第一是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第二是借古讽今。结合板书,我们更加一目了然:

除了《六国论》,《谏太宗十思疏》的论证结构也体现出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从提出问题——应当“思”,到分析问题——为何要“思”,再到解决问题——怎样“思”,三个段落,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不妨从这种最常见的论证结构入手,逐层深入,步步推进,让自己的文章严密起来。

教师在议论文的教学中“回归教材”,不仅是对经典文学的致敬,更是本着“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传承经典的同时找到一把开启议论文写作之门的钥匙。当然,这篇文章所涉及到文言文以及议论文的写作方法都只是冰山一角,教师只要勤于钻研教材,善于指导,就一定能解决学生写作议论文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语文·数学·英语)[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3]丁帆等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4]丁帆等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5]丁帆等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6]梁启超.中学以上语文教学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12.

[7](明)陈继儒.狂夫之言·卷三[M].丛书集成初编本.

[8]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语文·数学·英语)[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张闽敏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系 2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