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用现代眼光解读古代经典——经典解读的一个误区

  • 投稿沐子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502次
  • 评分4
  • 91
  • 0

韦惠玲

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追求课堂的多元化。这些理念的提出可以说对我国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和反拨,从历史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大进步。在“创新”“多元”理念的推动下,语文界掀起了一股“重新解读”或“多元解读”的热潮。一些语文期刊还专门增设了探讨的栏目,如《语文学习》中的“重读”栏目、《语文教学通讯》中的“多元解读”栏目。这是随着新课标理念的提出,教育者思维日趋活跃、思想不断突破僵化,追求个性、创新的表现。这股风潮的兴起,不仅有利于我们拓宽、加深对经典的认识,还作品的本来面目,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然而我们在寻求创新与多元的良药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该有的副作用:为了创新,为了多元,师生们有时会以现代的眼光来解读古代经典,于是曲解、乱解经典的现象时而有之。

我曾经听过一个老师上《愚公移山》。在探讨这篇经典课文的主旨时,老师问:“你从愚公身上得到什么启发?”一个学生说:“我觉得寓公太傻了,移山那么难,我为什么一定要移,我可以绕道走啊,或者直接搬家,搬到山那面去不就结了!”老师表扬该同学说:“这位同学换一种思维看问题,很有创新精神。”于是其他同学纷纷说出自己的高明想法:“不如用炸药把山炸平了。”“开隧道不是比移山容易吗?”“还可以坐飞机过去”……大家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很是热烈,老师对同学们的创新精神赞赏有加。但这样一来,虽然是多元解读了,可这篇经典之作已被解读得面目全非了。

一个老师曾经跟我讲他上《窦娥冤》时发生的一个意外。当他分析到窦娥发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时,一个学生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要大旱三年?!窦娥不去跟桃杌算帐,不去和张驴儿拼命,却让楚州老百姓遭灾三年,这又何苦呢?要知道,哪怕再大旱三年,桃杌之流肯定饿不着,饿死的还是老百姓。窦娥这仇报得也实在有点‘扩大化’了,损人不利己!”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议论纷纷,赞同之声不绝于耳。这个老师没想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见解,心理一惊,急中生智地说:“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那么请同学们课后讨论:该不该‘亢旱三年’?”直接把问题抛还给学生。课后他还颇为自己处理课堂突发状况的机智而自得。我不知道这位老师过后有没有再就这个问题给学生作必要的解释和引导,如果是不了了之,那么学生对这部经典的解读显然产生了偏差。

以上两个学生,抛开写作背景,抛开文本,以现代的眼光来解读古代经典,结果都曲解了经典。而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却没有给学生作适当的引导,不管学生作怎样的解读都加以肯定。这样的“创新”“多元”解读势必曲解文意,而且会误导学生,使学生以为:不管什么文章都可以用现代的眼光审读,都应该批判、否定,这才是创新。有的学生甚至因此而以否定为乐,凡是传统的说法,教材与教参里沿用的,都予以否定,不顾自己观点能否立得住脚跟,只要能够标新立异,能够张扬自己的个性就好。

什么是经典?经典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它以其独特的魅力,久经岁月长河的洗涤而弥足珍贵。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入了大量古代经典篇章,设置了名著推荐阅读板块。这不仅是因为经典具有不容忽视的艺术魅力,更在于古代经典对中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影响。它不仅承载着文化传承的功能,同时也肩负着培育学生的重任。所以,我们解读古代经典应致力于挖掘其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的精华,进而吸收传承。而不是时时处处拿现代眼光来审读古人,只为批判创新而吹毛求疵。所以,我们读《愚公移山》,就要挖掘寓公身上那种直面困难,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顽强拼搏的精神;学习他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埋头苦干的品质。读解读窦蛾发的三桩誓愿,就应分析明白这是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明窦娥的冤屈,表现窦娥坚决的反抗精神,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以及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

我们并不反对多元解读文本,不反对批判创新,但多元解读不应无限制,批判创新不能毫无根据。我们解读古代经典就要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宗旨,领略其艺术魅力。要了解作者写作的宗旨,又要披文循理,还要了解作者的特定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文化背景。因为任何一篇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都是作者独特思想和体验的载体。有些现在看来不可思议的思想或行为,在写作当时当地却是有可能的。所以我们的解读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更要注意忠于原文,忠于作者。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他总不能变成悲苦农民闰土或武林高手乔峰吧?若是这样,我们还读什么《哈姆雷特》?这分明是读《故乡》或《天龙八部》!

另外,在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推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平等对话”。这一学习交流形式具体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新理念。但我们在让学生自我解读经典时,应注意:老师不能置身事外,老师在课堂中应起到主导的作用。由于学生生活的年代不同,阅历尚浅,阅读经验不足,他们往往会以现代的眼光、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审读古代经典,这无可厚非。但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明白,不是每个古代经典,经典的每一处都能用现代的眼光来解读,都应该有新解。对学生提出的新解我们要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学生解读有偏颇之处,老师应作适当点拨引导,不能一味地予以肯定。因此,在引导学生解读古代经典前,教师应对文本有一个相对全面、深入的理解,同时对学生可能提出的种种问题进行思考,进而在学生出现错解的时候做适当的点拨引导,尽可能地做到全局性的掌控。

所以,解读古代经典,就要挖掘其精髓——美妙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不是一味为了追求“多元”或“创新”而处处以现代眼光审视解读它,批判它。否则,经典解读势必会走进曲解、乱解的误区,这样的解读又有何意义?

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市巴马县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