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模糊理论指导下的中学语文语感教学策略

  • 投稿殷浩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555次
  • 评分4
  • 99
  • 0

王根志

中学的语文科目较之其他阶段是较难的,源于它的语感具有模糊性,许多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模糊部分,学生们要想理解领略,就需要老师进行模糊理论指导,通过想象力补足语感空间,这种理论的运用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把握整体,把语言变得生动形象,体现作品的灵动性,因此,中学语文老师要运用好模糊理论来引导学生学好语文,正确运用模糊理论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大脑积极运作,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一、运用模糊理论教学的必要性

语文并不是单纯的理性学科知识,而是从理性以及感性两个角度实现语感的统一。这就意味着语文课程中既要表现出言语之间的抽象意义,同时要实现具体的、能够感知的表达形式。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模糊理论同时能够获得审美体验以及情感的陶冶。笔者主要从教学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上进行分析讨论,也就是从“教学活动中的人——教师与学生”以及“教学的内容”上进行讨论。

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的模糊思维能力是实施模糊理论教学的基础,而模糊思维也是教师和学生模糊思维能力存在的验证,也就是将模糊理论引入到语文教学中的条件。通过学习可以发现,语文教学的文本当中存在着许多的模糊信息,这些信息都是模糊理论被语文的语感教学引用的基础。语文文本是语感教学的重要工具,是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其模糊性主要表现在对模糊语言的运用以及字里行间本身的模糊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逐字逐句的语言分析方式、改变教学活动主体的思维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的改变,加强对文本含义的解析。因为语文文本中文字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含义、语法以及语音等环节。

语感具有模糊性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还具有精确性。这两种特性的统一决定了语感教学中必须引入模糊理论,实现对文本的辩证统一。以“晚上”一词为例,单独存在的时候其外延具有明显的模糊特征,但是当放在“今天晚上一起去逛街”这样的语境当中时,会受到人们语言习惯以及环境的约束,这个“晚上”指的肯定不会是半夜,而是较早的某个范围。由此体现出语感的精确性特征。在学习的过程中,想要正确的把握语感,一定要注重模糊性与精确性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既要强调对于整体语境的精确表达,也不能忽视其模糊的细节认知。

模糊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和语文的综合素养,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在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具有整体性、直觉性以及内涵型的模糊理论开展活动非常必要,是一种完整的将语文阅读教学本质凸显出来的新型教学方式。

二、运用模糊理论指导中学语文语感教学的策略

针对当前语感教学的特征和现状,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中学语文语感教学的策略:

1.营造愉悦的语感环境

语感教学的模糊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在不断地进化发展过程中产生一种规律性的变化,即“模糊—精确—模糊”的发展历程。这也就意味着需要在模糊思维的条件下营造出愉悦、和谐的语感环境,以此激发模糊思维、形成良好的语感意识。此外,语感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是一种语言文化现象的积累,需要长期大量的练习以及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去消化乃至内化。

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语感中是某种积极的、对模糊特征的整合能力。一方面,学生的记忆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了这样的思维;另一方面,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能控制它们。所以,在语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地创设具有模糊特征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展示、锻炼自身的语感能力。教师要注意对模糊度的把握,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引发他们思考的模糊最为合适,使他们在经由“模糊—思考—辨别—明晰”的过程,发挥出内在的潜力。

2.诱发、催化模糊的灵感

语感的模糊美学认为,作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特征的思维活动,灵感也是创造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在这个过程中,灵感表现出强烈的模糊特质。同时灵感的模糊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为偶然性与激活性。对于一个人生阅历非常丰富的文化人来说,在他的意识当中存储了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在平时处于沉睡的状态中,某些信息甚至可能被遗忘。但是当他处于创作的状态中时,那些沉睡的信息大都被唤醒,进入到兴奋的状态,剩余的信息则处于抑制的状态中。当激发到某个点时它们就如同被启动开关一样奔涌而出,与新的、活跃的信息汇合,形成强大的意识流帮助创作,这样的潜意识总在最为关键的时刻释放出最为耀眼的光芒,照亮人的思维和活动进程,它们被称之为“灵感”。

总而言之,模糊理论在语文的语感教学中不仅仅能够改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语感,还能够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扩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对于培养创新思维以及语文的人文品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甘肃灵台县独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