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以言学文因文解言

  • 投稿锅锅
  • 更新时间2017-07-27
  • 阅读量517次
  • 评分4
  • 47
  • 0
马少军

新课标要求文言文教学既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培养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如何处理“文”与“言”的关系,也是文言文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在这方面我作了一些探索:试图在课堂教学中本着“以言学文,因文解言”的教学理念,使二者能够统一兼顾起来,以此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从而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一、“文”“言”兼顾在语文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

1.根据新课标“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的要求,作为文化传承的文言文教学要求拓展教学内容:不仅要包括语言文字知识,还必须古代文化知识。

2.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一般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如《送东阳马生序》;或阐发哲理,如《神游物外》;或抒怀言志。学习这些文言作品,可以为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基础,尤其在审美情趣的培养方面,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

3.文言文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要求很好的解决“文”和“言”的关系。课标既是语文教学的指南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它来进行。从课标出发,引导学生透过言语形式把握言语内容,从而理解语言背后的社会现实、人物情感和时代精神,指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关照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实现学生与古人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

二、目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文言词句解释,轻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赏读。文言文教学过于注重文言现象的讲解,不仅肢解了文章而且破坏了美感。忽视了解“言”的目的是学“文”,又往往离开了“文”的环境解“言”,如此,富有情趣和灵性的整篇文章被肢解为零碎的文字,美感、雅致全无。

2.文言文教学另一方面又侧重于思想观念的评价,表现手法的分析,艺术形式的感受,文化性格的理解,审美方式的品评。有时离开“言”架空去分析“文”,甚至一上来就同现代文一样去引导学生进行品悟,没有注意到学“文”的另一个目的是因“文”能准确地把握“言”。

3.教学方法的失当显得更为突出。教学方法的失当造成“言”“文”并举,顾此失彼,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压抑了学生的个性,磨掉了学生的灵气。教学目标的偏差则直接把文言文教学拉入了死胡同。讲“言”是由言到言,讲“文”又放弃了对“言”的品味,“言”“文”脱离。

三、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探索

第一,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要明确文言阅读训练属于语言教育的范畴,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文言阅读训练以“读懂”为目标,在疏通“言”的前提下学习“文”,在理解“文”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言”,解“言”不可离开“文”的环境。重视“言”和“文”的统一,全面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第二,要在备课上深入研究和全面把握。既对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有一个全面而又准确的认识,同时对所教的本册教材中的文言文教学单元要有深入细致的研究,要有完整、系统的计划。教材是固定的,我们可以把计划制定得更加合理,更加符合教育教学的特点,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更加符合处理好“文”和“言”的关系。

第三,灵活处理教材就是在准确而全面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再处理。就是一篇选文,有难有易,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长的文言文,有信息量大的优点,但同时也有占用课时多、容易引起学生厌倦、信息繁冗等弱势。所以,要提高效果,就必须选好“点”。如《报任安书》应把重点放在借助注释和朗读疏通文意,然后再讨论文章的思想内容,思想内容的讨论点到即可,不必太多。难的文章重“言”轻“文”。如《逍遥游》,引导学生扫清字面障碍之后,可用问题法处理“文”的问题。设置相应的问题:庄子认为逍遥游真正的境界是什么?课文是如何说明其他万物都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的?这样理清了结构,内容的疏理就容易多了。浅显的文章重“文”轻“言”。可以艺术地细化朗读的层次,可以充分关注语言训练,可以深化课文的品读。也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机地进行一些穿插、引进、迁移、补充等,丰富教学内容。

第四,以读为主,练、议结合。文言文教学必须紧扣新课标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具体要求,不但要抓住“读”这个“根本”,还要采用恰当的“读”的方法。在实施整体阅读教学的同时,教师还要通过指导学生训练文章所要求掌握的古汉语知识。训练要讲究方式方法,目的在于巩固、积累。在学习“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品议,达到理解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精神、价值,从而落实“文”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把练、议结合起来,把读、练、议统一起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文言文是一种特殊的文章形式,教学时要尊重文体特点。在熟悉字面意思之后,再科学地楔入对主题思想的理解。解“言”不可离开“文”的环境。学“文”反过来又促进“言”的理解。“言”“文”并举,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宁夏平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