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政务报道中的语言风格研究

  • 投稿旧集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578次
  • 评分4
  • 64
  • 0

张爱玲 曹秋敏

【摘要】政务报道语言风格中的官腔一直被诟病,近几年虽有所改善,但“病灶”未除,仍反复发作。只有从官方到媒体都意识到官腔的危害,找到症结,对症下药,才有可能根治顽疾。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政务报道;官腔;研究

政务报道指的是“围绕着党政领导机关的施政活动所形成的新闻报道,大体上包括会议、领导干部的活动、文件刊布、机关工作运行动态等方面的报道内容。”①而官腔是一些官员特有的语言方式,几乎是空话、套话的代名词,公众虽然嗤之以鼻,古今中外的官员却沿用至今,可见其顽强的生命力。

政务报道中的官腔由来已久。由于这类新闻政治性强,口径严格,媒体报道都小心谨慎,打官腔在所难免。在中央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中, “改进新闻报道”是一项重要内容,中央主流媒体率先垂范,政务报道改进明显。从全国范围看,政务报道中的官腔虽有所减少,但是“病灶”未除,仍反复发作,地方媒体的表现尤为明显。

一、“临床表现”

1.思维官僚化。地方媒体报道地方党政领导的活动,本来无可厚非,关键是如何报道。从地方党报到地方新闻联播,新闻报道的编排通常不是以新闻价值大小确定,而是以领导人的职务高低来确定。在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官僚思维更为严重。2013年2月,某省媒体对塌桥事故的报道共1300字,提到16位省市领导的重视,1134字表扬省委省政府领导如何辛苦工作。

2.内容模式化。根据不同内容,政务报道已经形成不同的报道模式,似乎只要套用就可以了。这几年,各种会议压缩,会议报道减少,但会议报道基本沿用原有模式,即出席会议的领导名单+会议议程+会议内容。会议内容依然用“会议强调”“会议指出”“会议要求”“会议号召”依次罗列。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也基本套用这样的模板:省委省政府(或者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成立了专门应急处置小组,组织人员不惜一切代价开展救治……

3.语言公文化。《新闻联播》被称为“中国政坛的风向标”,风格沉稳庄重,因其官话套话曾饱受诟病。多年前,网友曾总结《新闻联播》的政务报道语言: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这两年,公文化语言正逐渐退出《新闻联播》,但地方媒体上还时常出现。某地媒体报道地方领导与政协委员座谈交流,开篇就是:为使广大政协委员及时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某地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有针对性地参政议政,应政协组织邀请,某某领导与政协委员就某地经济发展形势进行座谈交流……

2013年初,人民日报联合人民网征集“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这条微博的转发量很快超万,新浪微博“推荐话题”有关“官话套活”的信息已达10万多条,可见公众对官话套话的反感程度。

大众传播学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均表明,受众需求的满足与否是衡量传播效果优劣的基本标准。②政务报道的目的本来是通过媒体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但政务报道官腔多,已经严重影响了传播效果,不仅导向作用难以发挥,还会增加受众与党委政府间的隔阂和误解。

二、“症结”所在

1.一些政府官员存在官腔。一些官员不擅长跟公众交流,一开口就是官话套话。在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时曾这样总结官员的“说话”能力:“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很多场合,我们就是处于这样一种失语的状态,怎么能使群众信服呢?”③

2.新闻传播中的“唯上”意识。新闻传播的对象是受众,服务对象也是受众。作为新闻的组成部分,政务报道是党政机关发布信息的渠道,如果信息得到有效传播,既可以发挥媒体的传声筒作用,又可以推动各项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个别地方媒体领导将“为受众服务”变成“为领导服务”,为了紧跟各地党政领导的步伐,经常把“政务新闻”和“领导活动”画等号,领导活动报道多,且占据重要版面和大量时段。

3.媒体的惯性思维。媒体有时把政务新闻等同于政治宣传,仅仅试图通过报道会议和领导活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政府工作,达到教育受众的目的。政务新闻首先是新闻,如果不能有效传播,也无法达到教育受众的目的。在长期的政务报道中,媒体和记者都积累了很多经验, “但有些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又会成为框框,限制了记者的创造性的发挥”。比较典型的是两会报道,每年一度的两会应该是信息的海洋,代表委员建言献策,记者的报道空间很大。很多记者会场内专注于各级官员的发言和表态,会场外忙着对明星代表委员围追堵截。受众很难通过媒体的报道,看到那些基层代表和委员的身影,听到他们的声音。

“新闻报道的文风,不仅是新闻专业问题,实质是改进作风、联系群众。文风、党风、政风本为一体,且与国家道德精神互相关联。”党风、政风的问题均不在笔者的探讨范围,本文仅从文风方面探讨摆脱官腔的有效途径。

三、“对症下药”

第一,采取受众视角。从新闻报道视角看,有官方视角、媒体视角和受众视角。以往官方视角常常就是媒体视角,居高临下,拒受众于千里之外,这种情况必须改变。媒体只有以受众视角报道政务新闻,受众才会买账。老百姓一般不关心地方党委政府开了什么会,哪些领导出席,哪位领导讲话,“强调”了什么,“指出”了什么,但他们有权知道会议决定的哪些内容将怎样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从这个角度看,政务报道是一座“富矿”,需要记者从受众视角进行深入挖掘。媒体以受众视角报道政务新闻,还必须打破惯性思维,以新闻价值的大小来编排新闻,决定内容的取舍。

第二,使用百姓语言。如果说报道视角决定了传播立场,报道语言就决定了传播效果,政务报道改进文风的重点是改进新闻语言。“新闻语言是一种传播信息的语言,需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其传播目的是使受众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完成信息的有效传播。”政务报道想要受众接受,必须使用百姓的语言,说百姓听得懂的话。记者要放下身段,虚心向百姓学习,从民间语言中汲取营养,丰富新闻语言。对政策性强的内容,要学会替百姓算账,学会打比方。

第三,学会讲中国故事。媒体的政务报道常常缺少人情味,似乎讲政治与讲人情水火不容。其实恰恰相反,讲故事、抓细节是政务报道摆脱官腔的有效途径。领导干部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作为普通人流露感情、传达情感的时候。比如访问印度,很多受众记住了和彭丽媛笑意盈盈共荡秋千的画面。记者抓住这样的细节,政务报道就有了温度和人情味。李克强总理的记者招待会已经形成独特的李氏风格,那就是用小故事讲大道理,用具体数字谈大话题。在阐述重大问题时,他很少宏大叙事,经常用细节和故事说话。比如回应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问题时,李克强除了列出具体数据,还讲到他在西部走访过的两个贫困家庭,说自己很心痛。网友评价:“他讲的这些故事举重若轻,既好理解又有说服力。而且总理不爱说官话的特点特别接地气,老百姓喜欢。”李克强在政务活动中讲中国故事的做法值得媒体借鉴。

政务报道改进文风、摆脱官腔意义重大,这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受众的期盼,更关系到媒体的未来发展。早在2003年,李良荣教授就谈及:“时政报道(即政务报道)不突破,我们国家的新闻改革难言成功。”⑦时隔十几年,这仍是一个课题。改进政务报道的文风,彻底摆脱官腔,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本文系绥化学院2014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R1401004)成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张卫国.改进和创新政务报道【J】新闻爱好者.2010(21):96

②王宇,浅议时政新闻报道创新的五个方面【J】,中国编辑.2010(1):56

③沈雨祥,领导干部要善讲群众语言[J].今日浙江2014(8):49

④丁柏铨,李卫红论时政新闻的改革创新[J].采编写.2006(4):7

⑤⑥李婷婷从新闻报道语言的变化看主流媒体文风的改进【J】新闻爱好者.2013(4):79-81

⑦段功伟.重新审视时政报道[J].新闻战线.2011(4):71

(作者简介:张爱玲、曹秋敏,黑龙江省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