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地方传媒舆论监督的困扰与突破

  • 投稿蓝调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566次
  • 评分4
  • 16
  • 0

苏世胜

地方传媒是反映区域政治文明、经济建设、人文情怀、大众生活的主要舆论阵地,肩负着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反映群众心声的主要职能。这两大职能犹如鸟之双翅,只有两翼同振,才能比翼双飞,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发挥地方主流媒体的应有作用。

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地方媒体一般宣传性报道多,监督性报道少,当公众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反映到地方媒体,有时,地方媒体迫于各种压力,不好发声,就可能处在困扰与窘态的被动中,损伤了公众的期望度,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流失了受众群。如何突破这些困扰,是地方传媒在激烈的全媒体竞争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地方传媒舆论监督不畅的成因

新闻媒体是社会公器,在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服务地方经济的同时,反映百姓心声是必不可缺少的责任,二者绝不能厚此薄彼,否则,不仅会损害党的自身形象,还会失去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那么,造成地方媒体监督乏力、监督不畅、监督不能的潜在阻力有哪些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正面报道的惯性束缚了媒体的职能

地方传媒在舆论导向上,始终把坚持正面宣传,维护政府形象作为首要职责,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正面报道形成一种惯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会束缚媒体的职能。

现实社会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特别是我国正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水区,各方面的矛盾必然会呈现在现实生活之中。每当这些矛盾和政府部门、公众利益发生交织与冲突时,无论是政府,还是地方职能部门更热衷于接受正面报道,听到一些所谓的“顺耳之言”。而隶属于政府的媒体往往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就抱着乐帮忙、不添乱、多说好、不惹事的心态,奉迎了一些部门报喜不报忧意愿,久而久之,形成惯性,监督意识被逐渐减弱,导致了媒体自身监督的乏力。

(二)地方保护主义制约了媒体的监督职能

在商业物态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中,各种利益输送必然要辐射到行政行业、生活消费等各个领域。这些社会活动一旦发生危害公众权益的事件,这些部门就打着维护地方形象的幌子,想尽一切办法掩盖事实的真相。记者的采访不是在半途夭折,就是被枪杀在襁褓中。作为媒体的从业者有时心有余而力不足,致使媒体无法及时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公众,在社会上引发了各种猜测与质疑,以至以讹传讹,造成恶劣影响。这种地方保护主义,只能是亡羊补牢,一厢情愿。在全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已经很难人为操控了,地方保护主义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自黑了形象,失去了公众的信任,媒体正常功能受到影响。

(三)人情世故干扰了媒体的监督职能

地方传媒新闻活动空间有限,特别是在一些偏远、不发达、人口密度低的地区,受人情世故影响,媒体在采取监督职能时会遇到各种公关,这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使记者在选取新闻线索时,谨小慎微,顾虑重重,有时会放弃对焦点、热点问题的报道。如此,影响了开展舆论监督的积极性,在抢占新闻先机与时效的竞争中丢失主动权,给了域外媒体更多的空间,造成地方传媒在大众心中的失衡与缺位。要确立舆论监督也是正面报道的理念

新闻工作是意识形态建设的精神粮仓,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助推器,事关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那么,面对各种因素的干扰,地方新闻舆论监督如何突破樊篱,走出形形色色的禁区,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建立科学有效,竞争有力,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监督机制,成为融入全媒体时代进程中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课题。

(一)辩证看待舆论监督与正面报道

媒体的监督离不开良好的舆论环境,这些环境包括社会因素、客观因素、人的因素,其交集点凸显在对舆论监督的认识上。一般,人们更喜欢被肯定,听到赞美的言辞,认为舆论监督就是被质疑,受到批评,影响声誉和工作,把舆论监督与正面报道对立起来。

由于认识上的错误,曲解了舆论监督的动机,自然会使当事人对舆论监督产生抵触心理,想尽一切办法干预阻挠。这样的认识是不可取的。站在辩证法的角度看,舆论监督与正面报道并不矛盾,是有机的统一体,舆论监督也是正面报道的一种形式,更有利于党和政府发现不足、提升认识、改进工作,甚至比正面报道更有推动力,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如果一个媒体消极地去暴露社会负面现象,就会加剧社会矛盾,引起社会不安。而任意放纵丑恶行为的衍生,就会丧失媒体的良知,失去党心民心,背离媒体的职能。由此可见,两者的关系是相依互存的,高扬主旋律是媒体服务社会的“魂”,进行舆论监督是顺应民心的“神”。舆论监督必须以传递正能量为主导,以扬善惩恶为公德,以倡导人间正气为出发点,一旦失衡跑偏,就会犯方向性错误。

(二)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党开展自我批评的有效手段,是完善政治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党的自我清洁,自我警示,自我完善和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执政能力。

党的历届领导人都高度重视舆论监督工作,一再强调各级领导要自觉接受舆论监督。但当舆论监督真正面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胡作为的时候,监督者和被监督者就站在矛盾的对立面上,一些地方领导不从自身工作中寻找问题,而孤立地把媒体监督看作揭短找茬,不惜采取一切手段进行抵触封杀,不能全面认识舆论监督的作用。殊不知,一味地护短,在互联网、微博、微信高速发达的全媒体时代,不仅掩盖不了事实真相,而恰恰损害了党的形象,疏远了与百姓的关系。地方媒体消极报道,不等于事情没发生,群众不议论,外媒不报道。行政干预可以捂住一时,不可能堵住真相一世。因此,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都可能出现,各级部门一定要以开放的心态,本着实事求是,激浊扬清的精神坦然面对媒体监督,勇于修正工作中的不足,不惧成为媒体监督的对象,甘作舆论监督的坚强后盾,营造互动双赢的工作环境和舆论环境。

(三)媒体自身要有敢于担当的定力

社会物态的纷繁复杂,织成了各种利益的网,地方越小人际关系越敏感,媒体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特殊的地域空间给媒体的舆论监督造成了许多羁绊。这就要求媒体自身要过硬,有雷打不动的定力,勇于担当的勇气,坚持按新闻规律办事,运用好弘扬主旋律和批评监督两大利器,对现实社会中出现的弊端顽疾,损害公共利益,侵犯百姓权益的违法违纪现象要敢于直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特别是媒体的领导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敬畏感,顶得住各种压力,不畏权势,不怕担风险,不惧摘“乌纱帽”;面对形形色色的利益诱惑,要敢于坚持原则,不妥协,不沉默,不合流;要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纷扰,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消除误会,不因情而废业,不因人而渎职,不因义而失德。对于来自行政干预的批评报道,一定要申明大义,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主动沟通,分清是非,晓以利害,争取理解支持。对一些重大的批评报道,要及时跟进追踪,促使解决问题、改进工作,不能一报了之,要做到有始有终。真正成为党的形象的维护者,人民群众利益的捍卫者。

在经济社会变革不断深入,人们的价值追求多元化,各种思潮竞相搏弈的时代进程中,新闻工作始终处于社会的风口浪尖,扮演着弄潮儿的角色。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新闻媒体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正确处理好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不能把反映人民意愿与促进党群关系相对立;不能把监督工作中的不足与维护党形象相对立;不能把抨击社会的歪风邪气与维护安定团结相对立,要始终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看待问题,提高舆论宣传的权威性,提升媒体的公信力,使地方传媒在激烈的全媒体竞争中,不迷失方向,不失守阵地,保持健康向上的活力,为地方经济和整个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作者苏世胜:陕西省延安日报社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