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让广播消息“短”下来

  • 投稿花生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620次
  • 评分4
  • 82
  • 0

肖佳佳

【摘要】让广播消息篇幅变短,信息量增大,节奏加快是消息发展的趋势。本文通过实践总结,介绍了让广播消息“短”下来的方法———就是调动各个方面的因素,从主题到结构,再到音响的选取和制作都调整到最佳状态,强化各方面的表现力,为文字解说节省空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广播消息 主题 音响 精简

消息是广播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报道形式。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让广播消息“短”下来,已经成为新闻节目“扩容” 的主要途径。“因为广播的资源是时间,而在有限的时间里增加信息量,就只有通过压缩原有信息占用的时间。”因此,广播短消息也日渐受到青睐,从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专门设立“短消息奖”就可见一斑。让广播消息“短”下来,并且要不失原味,短而精,短而“响”,才能提高广播新闻的生命力。

一、抓住重点,突出主题

广播消息通常只有两三分钟,短消息更是控制在一分半钟以内。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缩减,让广播消息“短”下来,并不是单纯地对报道进行“减肥”,相反,需要记者通过提炼,让重点信息得到凸显。在新闻事件的采访过程中,记者往往能获取到大量的信息,甚至可能同时有多个“新闻点”。这就需要记者对信息进行甄别,只有选取最“重磅”的点,才能吸引听众。在选取和甄别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媒体形式或者记者个人见闻的不同而有所侧重,但无论落脚点在哪里,宗旨都是报道听众感兴趣的,和听众利益最相关的内容。所以,记者不妨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设想如果自己是一名听众,将会最关心事件的哪些信息。通过这种设身处地的方式,报道才能真正为听众服务。

在“为听众服务”的宗旨之下,还必须善于发现。画家和摄影师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记者也一样,需要依靠自己敏锐的新闻嗅觉观察事件本身并挖掘出与众不同的“新闻点”。找到这个支撑全篇的重点,所有笔墨就有了着落。而这个信息点,可以是一条新政策、一次新尝试,也可以是一种现象等等。

例如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广播短消息《教育资金滞留、挪用严重,财政局长却在全省教育会议酣然入睡》,全文不到500 字,只有短短的1 分30 秒。但是生动地描写了在广东省“解决农村教育重点难点问题工作会议上”,几名相关领导干部酣然入睡的窘态。报道篇幅虽小,但不吝于抽出时间刻画当时的情景:“汕尾市的财政局长背靠椅子、耷拉着脑袋,郑德涛的话还没能把他叫醒,旁边的人捅他一下,他才猛然觉醒。”

这篇报道虽然短小,但是反映了一个重要主题:对教育的不重视。有相当部分人表面上、口头上重视教育,但实际上是漠视的,并由此发出呼吁:“全社会都要重视教育,重视教育要体现在行动上,不能光停留在口头上”。可以看出,让消息“短”下来并不意味着忽视细节描写。相反,恰当的细节描写是烘托和活化主题最直接的办法,而且能够大大提高报道的可听性。

同时,抓住重点,突出主题也是为了让报道的结构更为合理紧凑,只有重点和主题确定了,才能有逻辑清晰的布局谋篇,不至于东咬一口、西咬一口地堆砌材料,让篇幅变得冗长。

二、化繁为简,去掉重复信息

首先要强调的是,这里说的“去掉重复信息”,并非不分青红皂白地去掉所有出现过的信息———是需要区分的,适当加以减省。比如说,对于同期中已经出现的内容和意思,除非记者有意要反复强调的内容,否则在串词里就不要再赘述,反之同理。

例如某篇反映群租房问题的报道中,串词和同期是这么写的:

【串词】市民王先生反映,群租房还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两年来虽然有多个部门来清理,却一直没什么成效。

【同期】没人管两年了,现在住的人太多,派出所来清理过一次。他们以前在这做外卖,最多的时候,一米多高的煤气罐,放了5 个,在屋里,做饭,炒菜,那拨清出去了,我们怕爆炸,清出去以后,大概10 天,又开始折腾。

可以发现,串词中提到了三点信息:“安全有隐患”“多个部门来清理过”“没有成效”,同期除了对具体的隐患和部门进行补充说明,没有更新的内容。笔者认为,涉及群租房的危害已经是众所周知,而且此篇报道的开头也已经交待了群租房“声音嘈杂”、“气味难闻”、“用电总是超负荷”等一系列问题,如果记者确实觉得采访对象的描述形象生动,可以把“煤气罐”那一部分略作简化提到消息开头,而主要突出“相关部门执法未见成效”这一信息。

广播消息时间宝贵,每一部分都应该有新的信息,新的推进。层层补充和推进的内容既要是围绕主题展开,又应该是主题的必要补充,让这个“躯干”变得有血有肉。

例如北京新闻广播2013 年一篇题为《北京将重奖见义勇为人员》的短消息中有这么一段:

【串词】所谓的动态奖励就是见义勇为行为确认奖励金、国家烈士褒扬金、本市烈士褒扬金、一次性抚恤金分别按照上一年度本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0倍、10 倍、20 倍发放。民政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李红兵以因见义勇为死亡被评为烈士人员举例说明。

【同期】2012 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 元,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469 元,如果他被追为烈士,他获得的奖励、褒扬、抚恤金的总额应该在160 万到170 万之间。

广播的特点是转瞬即逝,对串词中提出的“动态奖励”这个新概念,同期中适当给予解释,才能让听众听明白报道要说的重点。所以,该去掉的重复信息毫不留情地删除,但是必要的解释和补充也是必不可少的。此篇报道获得了专家和听众的一致好评。

三、巧用音响,减少描写性语言

众所周知,在广播中恰当地使用音响,可以增加现场感,烘托气氛,让听众身临其境。“音响可以增强现场感,从而增强说服力与影响力,同时也使广播消息的‘内存’有所扩大。”用音响“说话”,扩大广播消息的“内存”,同时也意味着在报道中可以免去许多语言的赘述。因为音响本身也可以传递丰富的信息,让听众一听就明白这是从何处采录、何物发出的声音,无需言传,效果却更有说服力。比如在火灾现场的报道中,消防车的警笛声就是十分典型的背景音响。

在2012 年“7·21”暴雨中,笔者探访积水严重的莲花桥,并结合在北京市防汛办了解到的情况,采制了短消息《暴雨导致本市多处立交桥下积水,大量市民滞留》,其中描述了桥下的积水情况:

【串词】因为严重堵车,许多市民把车放在马路边,下来走路,但是莲花桥下的积水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同期】你看,那边有几个人头,在那边的桥底下,他现在就已经到腰了……

【串词】有市民尝试从水里淌过去,但大多数都无功而返:

【同期】记者:几米深啊?

市民:两米二到两米五之间。

在“7·21”暴雨中,北京所有下凹式立交桥全部发生不同程度积水,而莲花桥是其中积水较为严重的立交桥之一。因为全市积水断路,桥上和路边都停满了无法前行的车辆,公交瘫痪,市民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转,无法回家的市民更是挤占了所有的宾馆。

本篇报道在反映积水断路的混乱局面时,串词不多,主要突出雨声、混乱的人声等音响和采访对象的描述,让不同的音响来表现现场情况。最后一段同期声里的“几米深啊”是记者站在桥下向积水中的市民的喊话。因为在桥下,产生巨大的回响,使现场感尤为突出。而“两米二到两米五之间”为远处市民的回答,通过这一来一回的远距离对话和伴随着的回音以及水声,不需要过多的串词,就能拉出空间感和紧迫感。通篇报道只有一分钟左右,报道播出后,许多听众反映对这两句对话印象极深,让人感受到处是水、无路前行的困境。本篇报道在北京市“7.21”暴雨优秀报道评选中获得三等奖。

另外,笔者认为广播消息中巧用音响不光要强调现场音响,还应该重视不同状态下的“人声”。理想的人声、音响不仅能直接反应说话人所处的环境,增加报道的表现力,还能调动听众的情绪。而这些效果,是再多解说也填补不了的。

例如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广播消息《中国珠峰测量队成功登上“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开头使用的就是登山队员沉重的喘息声。

【现场声,喘息声】

【串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我是记者郎峰蔚。现在是北京时间11 点08 分,队员们成功登顶了!

【同期声】指挥部:加布,听到没有?请回答。

登顶队员:听到了,我们成功了!(喘气声)

在这篇消息中,没有任何修饰,但是听众能通过电波听到10 级大风的呼啸,听到队员沉重的喘息,听到测量指挥的对话。这些细节所传递出来的现场感是单独的文字解说无法比拟的。

当然,在报道的制作过程中,为了节省时间,还要对音响进行精心的剪辑。一篇两三分钟的广播消息,每段音响的时间最后控制在15 秒以内。每一段音响中不必要的停顿、口头禅、“这个”“那个”之类的过渡以及杂音都要进行剪辑,让听众听起来觉得“干净利落”。

结语

总体来说,要让广播消息“短”下来,增加报道的信息量,就应该调动各个方面的因素,从主题到结构,再到音响的选取和制作等等。只有这些因素都调整到最佳状态,最优表现力的状态,才能让报道生动起来,同时,它们传递出来的信息也将替代部分文字的解说,让广播消息简洁明快。广播消息“短”下来,新闻节目,尤其是早间新闻的节奏才能快起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蔡祥斌,《要短更要实———获中国广播奖短消息综述》[J].《新闻前哨》,2004(2)

②高坤,《论广播新闻节目运用音响报道的策略》[J].《中国广播》,2012(9)

③马蕾、李翠平,《广播短消息的写作》[J].《青年记者》,2012(24)

④邵海生,《浅谈广播短消息的创优》[J].《华章》,2007(10)

⑤陶云,《浅谈广播短消息写作技巧》[J].《新闻世界》,2010(S1)

⑥王新杰,《广播短消息的采写技巧》[J].《科技信息》,2011(15)

(作者单位: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