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数学论文范文,中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困惑与反思

  • 投稿零号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503次
  • 评分4
  • 56
  • 0

江苏省黄埭中学 胡 祥

【摘 要】探究性学习是高中数学新课标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这促使师生教与学的行为都发生了明显地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教学实效。但反观探究性学习实践,在理解和行动上也出现了一些偏差,甚至产生了某些异化。文章结合教学案例,探讨了重探究、轻讲授;重形式、轻内容;重主体、轻主导;重优生、轻差生;重预设、轻生成五个方面的困惑,并就此进行了反思,以促进探究性学习健康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困惑;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16-02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把“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明确“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可见,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接受、灌输、填鸭式的被动学习方式,确立自主、合作、探究性的主动学习方式,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勇于质疑、善于反思的习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探究性学习中,师生互动交往,相互交流、启发补充,通过合作探究,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见解、情感和体验,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共同成长发展。

然而,由于对探究性学习这一全新学习方式理解上的偏差和认识上的局限,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产生了某些异化,出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

一、重探究、轻讲授——片面理解数学课程改革之义

【困惑】有些教师认为只有在课堂教学中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算体现数学课程的改革,视传统的讲授教学法为不合时宜,视学生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的学习方法为因循守旧,所以,不管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牵强附会地逢课必“探究”,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实,新课程数学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必修教材在某些单元后面就安排了“探究拓展”题,教师可据此组织学生或合作探究,或自主感悟,但并非是每个单元内容都适合“探究拓展”。

【反思】一堂数学课是否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持续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能否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组织教学,把新知与旧知联系起来,实现知识建构、能力提高、情感内化的三维教学目标;而绝不是对某种教学方式的生搬硬套。新课标提出“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的理念,明确指出“应删减繁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克服‘双基异化’的倾向”。也提出“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的理念,强调“高中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可见,数学新课改下的教学方式既要与时俱进,又要批判地继承,探究性学习不是全部的教学活动,只要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方式都应肯定。“探究性学习”需掌握一个“合适的度”,需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教学内容,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协同配合,实现最佳的整体教学效果。

二、重形式、轻内容——花拳绣腿并不能取得探究性学习实效

【困惑】有人认为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气氛一定要活跃,这使得很多教师千方百计地调节课堂气氛,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各种乐学活动,使一些枯燥、单调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这本该是好事,但如果不分内容、偏离目标、过度迎合学生兴趣,则并非能取得实效。笔者曾听过这样一堂课,一开始情境模拟,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却越来越偏离活动主题,在启发学生思维、自主建构概念上效果不大。

【反思】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应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但必须摒除浮躁,舍弃表面的热闹,确保课堂教学拥有丰富的内涵。新课标把“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作为课程理念之一,这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围绕主题,及时调控,分层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全体学生的思维活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使课堂气氛的渲染为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服务,即课堂气氛不能仅限于表面的活跃,更要注重知识的升华和对学生思维过程与方法的训练,让学生在课上真正有所得。

三、重主体、轻主导——片面理解了师生角色的转变

【困惑】曾观摩过一节公开课,内容是古典概型,学生一会儿抛硬币,一会儿玩骰子,一会儿小组讨论(前后4人一组),一会儿大组交流,学生的自主活动就占去近30分钟,教师的讲解点拨仅10分钟。从时间上看学生确实自主了,但教师一味放任学生争论,对学生一些主观、片面的观点没来得及作必要、正确地引导和评价。最后,教师的课堂小结没有把问题讲深讲透、点明主旨,以致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仍很模糊,没有升华为深刻的理性认识。

【反思】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推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这让无数课堂充满了活力和热度。但高中数学课堂不仅要有这种可贵的热度,更要有相当的厚度和深度:首先,课堂要有相当的密度和知识的容量;其次,要做到让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与更新,能力得到提高与拓展,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巩固和提升。这些都要求教师发挥教学机智,利用课堂新生成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驾驭课堂,智慧地进行有深度地点拨和引导。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其主导作用不但不可缺,而且要加强,否则很难实现有效教学。

四、重优生、轻差生——不符合人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公平理念

【困惑】有人认为探究性学习应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自主解答或合作研讨,教师的职责就是根据教材重难点设计问题情境,引导探究、维持纪律。教师应精讲多练,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之间在知识储备、接受能力、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师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组织,实际上就是给优生更多的机会,缺失了对暂时差生的更多关照,比如在互动提问和问题分配上更多地向优生倾斜。这种做法让不少学生成了探究性学习中的听众、旁观者,被边缘者。

【反思】新课标提出:“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责任不是减轻了,而是更重了。教师要研究不同学生的资质、基础、接受能力等,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把优生和暂时差生合理分组,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并根据学情分层设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通过发散思维,集思广益,共享学习成果,做到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进步。

五、重预设、轻生成——过度追求探究性学习的按部就班

【困惑】在很多课堂,特别是公开课上,教师的教学设计过于精细,各个教学环节紧密衔接,甚至探究的问题也是由教师预设的。这种环环相套的程序使得学生只能按教师设计好的路线学习,从而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如有新的想法,教师就会想方设法把他拉回到预设的轨道。这种学习说到底仍是教师在唱主角,学生仍在被动接受,只不过披上了探究性学习的改革外衣。

【反思】显然这是穿旧鞋走新路的“新课改”。实际上学生是一个个有鲜活思想的生命主体,学生思考、探究问题存在时间、路径、方法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思维碰撞,产生争论、判断、交流的源泉,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和充分地利用课堂新生成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课堂的活力、生气和灵气。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个性、发展能力的学习方式,关于探究性学习的探究没有终点,虽然在实践中会产生种种困惑,甚至是偏差,但只要我们正本清源,不断反思,就可走出误区,获得探究性学习持续推进的不竭动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2]吴星.数学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编辑: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