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新理念下语感培养策略探索

  • 投稿第一论文网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998次
  • 评分4
  • 20
  • 0

文/张月琼

【摘要】语感,就是一种在长期的语言的感知、运用所形成的对语言的敏锐的领悟能力。在语感的培养过程中,要尊重语感的直觉性、整体性和经验性特征。在语感培养中,既要重视语感的形成,更要注重语感的提高,在具体操作方法上,要建立语言环境,提供实践机会,提升综合素质,注意情感教育,这样才能形成一股合力,推动培养语感培养教育的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语感培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以上两位语文界老前辈的话,不但为语感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且认定了语感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与基础,是语文教学中的支点和中心任务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

一、审题、释题感知语感

课题是课文内容或中心的高度概括,许多课文可以从课题中悟出其整体内容。通过审题、释题教学,可以使学生弄清楚题目的意思,悟出课文内容,并受到一定的语感训练。如《骄傲的孔雀》一文,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教育学生要虚心,不要骄傲、题中“骄傲”是中心词,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审题时,让学生说一说“骄傲”是什么意识,并用实际例子说说在自己周围哪些人爱骄傲,其结果怎样。然后用启发性的语言,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篇课文为什么以《骄傲的孔雀》为题目?孔雀到底美不美?真正的美丽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那么骄傲?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这样的教学可以把释题、审题的教学与感知语感的训练结合起来。

二、在情境中领会主旨,感悟语言内涵

主旨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和对题材的提炼形成的思想结晶。它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学生不易准确把握。由于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教师依据教材有意识创设的典型场景,因而在情境中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语言表层意思的理解,而且使他们易于产生顿悟,领会语言内涵,这有利于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深层含义的能力。《将相合》一课写的是战国时期,赵国文官蔺相如和武官廉颇之间一个千古流传的动人故事。在教“完璧归赵”的故事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列出小标题,接着让学生理清这个故事的起因和结果,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文想象、讨论并表演蔺相如见秦王一段。在学生表演后,我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学生的表演向扮演蔺相如的学生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①你说玉上有点小毛病是真的吗?你为什么这样说?②你拿着璧为什么要靠柱子站?如果秦王派人来抢,你怎么办?③你为什么要提出举行典礼的要求?由于学生在讨论表演的过程中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所以,扮演的学生较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最后我再让学生说说“完璧归赵”的意思。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由此可见,教师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主旨,有助于学生领悟语言内涵,提高感悟能力。

三、品析语言,架建语感学习桥梁

语感,是由语言文字引起的心理活动和认识过程。语感的获得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言语直觉、经验的低层次上,还必须进行适当的语感分析,即品析语言。一般说来,从语言文字本身入手的语感训练应着眼于以下几类词句的品析:能够表达文眼(诗眼)的语句;能表达声音、色彩、气味的词语;能表达作者感情态度的词语(多为虚词);表现力较强的动词、形容词;作品中重复出现的重点词语;白话文中使用的文言词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叙事性作品中的议论和抒情性语句。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词句方面的训练,从课文范例中寻找精彩的字、词、句、段,引导小学生比较归纳,品味揣摩,激发情感,联系想象,让小学生体会到语感的艺术魅力。

四、反复吟诵,培养语感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上的,它是有直觉的特征。古往今来,文学史上一些文学大家无一不是通过诵读培养了语感,打实了语言功底而成为大家的。试想,三国的曹植、南朝的袁虎平时不广泛诵读诗书,不懂得语感的培养,那么,他们又怎能七步成诗、倚马可待呢?鲁迅如果从小不在私塾里打下扎实的古文基础,巴金从小若不烂熟《古文观止》,那么,《阿Q正传》、《家》、《春》、《秋》等划时代的扛鼎之作又由何而来?可见,反复诵读对语感的养成多么重要。

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而产生的。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反反复复地对各种各样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这样,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就会逐渐从肤浅、狭窄、迟纯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而培养学生这种对语言的灵敏、全面、深刻的感知能力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精髓。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王尚文.《语文教育论引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县石鼓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