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无痕”链接的基本原则与实施路径

  • 投稿cand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37次
  • 评分4
  • 83
  • 0

李凤

为了准确深入地解读课堂文本,我们常常需要进行链接,即借助各种形态的链接材料来交互参照,以挖掘出文本固有的深层意义,或建立起新的意义生长点。然而,纵观当下语文课堂,“有痕”链接相当普遍,这类为链接而链接的做法,使文本解读失却本真,走入迷途。而“无痕”链接,追求链接内容与教材文本及学生认知的自然熨帖、相应相生,强调合乎学生身心特点、心理发展规律、学习的内在需要,以课程的眼光、审美的视角,将链接作为文本解读的有机组成,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和深刻感悟,并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走向丰盈厚重,逐渐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能力。

一、“无痕”链接的基本原则

1.固本

阅读链接的首要原则就是固本,即固守语文学科、语言文本及语文素养的根本。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链接材料走向丰富多彩的同时,与学科油水分离的链接内容也大量出现,这样的链接极易将语文教学引向芜杂。

强调固本,不是要把语文链接引向狭隘的学科自我封闭,而是指链接任何材料都要站在语文学科的专业视角进行审视——这个链接是否姓“语”,是否有助于语文的学习。课外链接要基于文本,又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因为教材文本是链接的起点,更是链接的归宿,是所有链接得以生长的语言之根,充分用好课本才能将链接的教学价值纯正化、最大化。阅读链接务求以学生语文素养为指归,实现课内外资源的优势互补,使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内涵,加深情感体验,提高思维品质。

如教学泰格特的小说《窗》,倘若疏离文本而在人性角度做过多道德层面的链接;阅读散文《我们家的男子汉》,只在如何成为一名男子汉上大做上文章……这就会使语文课背离语文滋养润泽的本真路径,走上了道德教化的非语文之道。

2.合度

阅读链接要遵循合度原则。所谓合度,是指链接内容在使用数量、开掘深度与拓展宽度上要合于理想程度。链接材料使用过度,则会喧宾夺主,甚至过犹不及。

链接首先应合于数量之度。如果弱化教材文本而痴迷于大量的链接漫游,往往会把学生的文本解读引向浮躁、浅薄。其次,链接应合于深浅之度。倘若链接材料远远超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认知水平,那么再好的东西学生也会兴味索然;倘若材料比较“低幼”,学生又会呈现出轻视知识的傲慢态度,这对培养学生细读文本、深入思考的阅读习惯极为不利。此外,链接应合于宽窄之度。拓展内容应保持在学生的“学力”之内,不能没有原则地宽泛无边,也不能窄化成就事论事的低效重复。

以《背影》为例。此文涉及的背景知识众多,要读懂“背影”背后的“背影”,有些人和事必须交代,唯其如此,才能从父子的情感变化中,读出从“背影”所塑造的倔强,无奈,不示弱,威严,细腻,有瑕疵,却特别真实感人的父亲形象。但大量链接父亲获罪卸任,祖母抱憾离世,父子感情失和等背景材料,则会削减文本的价值。教学中,我紧扣文本,在对“那年”“祸不单行”“家中光景甚是惨淡”的解读中,用简洁的语言做交代式链接,而在父亲的来信处则链接了朱自清的一段文字:“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写的父亲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情到深处,教师对朱自清写作背景的链接,将教学活动推向了高潮。长短、深浅、出入合度的链接,帮助学生体验感人的情境和形象,深刻地领悟了“背影”的内涵。

3.有效

适切的链接点,是打开文本内核的一把钥匙;而偏题的链接点,则让文本品读费时低效。如有老师讲《济南的冬天》,弃语言品味与情感体验于不顾,而链接大量的地理知识与学生探寻济南冬天“温晴”的原因,如此链接就是舍本逐末的不智之举了。所以,课堂链接务求在作者、背景、语言、结构、手法、主题等方面,寻找到富有语文学习价值的链接点。

而链接时机的准确把握,也会大大提高效度。如在疑问处链接,教学《陋室铭》时,学生问为什么称平民为“白丁”,此时链接等级社会的服饰文化,为学生释疑解惑,收效甚好;在突破重点时链接,品味《记承天寺夜游》“闲人”的意味,可链接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境况和诗词,学生就会对苏轼洒脱下的落寞有更深体悟;在深化主旨处链接,探究《紫藤萝瀑布》的主旨时,适时链接“文革”期间花与人的不幸遭遇,学生更能理解生命的坚韧与永恒。

二、“无痕”链接的实施路径

1.融会新旧

语文能力的提升,往往在新旧知识的交融汇合中逐渐达成。因此,阅读教学的链接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前置经验”,以此促进“后置经验”的生成。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几乎所有的知识都是基于一定的“前置经验”而慢慢生长、丰富起来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随时捕捉能“融会新旧”的链接点,以期达到“温故知新”的学习效果。

如《蔚蓝的王国》开篇:“蔚蓝的王国呀!充满着蔚蓝、光明、青春、幸福的王国呀!我看见过你……在梦中。”结尾:“蔚蓝的王国呀!我看见过你……在梦中。”教学中,我启发学生链接已接触过的“呼告”句子:“看,哪个巨人还在跑呢!”(巴金《繁星》)“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不信,请看那朵流行,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这种水平直接链接迁移的方法,助益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发生类似的联想,自己找出方法,解决新问题:屠格涅夫把“蔚蓝的王国”当作一个人,一个倾诉的对象,首尾反复的呼告,抒发了行将走到人生终点的老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神往,以及韶华不再,青春难觅的惋惜和哀伤。通过知识对比链接,找到共同原理,触类旁通,培养了学生以旧探新的方法与能力。

2.融合古今

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的关键处融会古今,巧引妙连:或类比延伸,以今证古;或直溯滥觞,以古通今。通过古今文本的相互指涉,形成一种上下勾连、前后启发的互动解读,让学生更便捷、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以今证古:在教学《观刈麦》时,老师链接了梁衡的散文《夏》的片段:“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想着快割,快割……”用学生易懂的现代文字、熟悉的现代场景导入,学生很快理解了古诗题目中的生字“刈”的意思,并很快进入这首诗歌所营造的辛苦刈麦的特定情境,对理解人物形象、把握诗歌主旨、体悟作者情感,均起到“以今证古”的独特作用。

以古通今:执教萧乾的散文《枣核》时,有学生提出为何作者的“旧时同窗”要在自家花园中栽垂柳、植睡莲这个细节,教师便引导学生对所熟悉的古代写柳、写莲的诗文名句进行链接背诵。于是一句句咏柳、颂莲的古典名句纷至沓来:“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垂柳”“莲花”这个大俗大雅之物,载的是乡思情,打的是“中国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熏陶出来的作者友人,虽旅居海外多年,但深谙这种中国意象的特有韵味——柳上的离愁、莲中的风骨,共同凝结成思乡爱国的浓情,并深深地融入其血脉、其骨髓、其灵魂……这种古典文化濡养出来的风情,也自然需要借着“以古通今”的锁钥方能更好地打开。

3.融通学科

近年来,现代科学发展呈现出愈来愈强的学科融合的趋势。各科知识的相互融通,成为产生创新思想的重要途径。因此,打通语文学科与其他各科之间的知识壁垒,合理建立起课程内外的知识链接,从而利用知识互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应然追求。

在《观刈麦》“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中,有学生提出:作者为何要细致描写“贫妇拾穗”的情景,这不是对“观刈麦”这个文题的偏离吗?面对学生的理解“困境”,老师及时链接诗歌的历史背景:由于藩镇割据,中央统治区域面积缩小,需要加税;两税中的户税部分的税额以钱计算,因政府征钱,市面上钱币流通量不足,不久就产生“钱重物轻”的现象——农民要贱卖绢帛、谷物或其他产品以交纳税钱,增加了经济负担。加之,两税制下土地合法买卖,兼并盛行,富人勒逼贫民卖地而不移税,产去税存,到后来无法交纳,只有逃亡,土地集中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于是农民沦为佃户、庄客者日多。通过这段中唐两税法史料的链接,学生明白了:今天的拾穗者,昨天也是有麦可收的刈麦人;如今的刈麦人,说不定就成为明年无麦可收的拾穗者。这时,老师再链接写作背景:白居易时为周至县尉,负责治安与税收,他目睹了赋税对人民造成的深重伤害,于是写下了《观刈麦》《卖炭翁》《秦中吟》等忧国忧民的感人诗篇。学生懂得了《观刈麦》形在叙事而意在讽喻:既真诚抒发了对刈麦拾穗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又勇敢揭示了造成劳动者悲苦命运的社会成因,体现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担当。

如果我们坚持固本、合度、有效的链接原则,遵循融会新旧、融合古今、融通学科的链接路径,阅读教学就会达到自然无痕的本真之境。

(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2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