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2014年初春飞雪中读《1984》

  • 投稿古井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06次
  • 评分4
  • 37
  • 0

曹勇军

2014年大年初八(2月7日),我与经典夜读小组同学商定,在读书QQ群里组织一次奥威尔《1984》的讨论。事先准备了几个讨论的问题放在群里,讨论就按照这些问题推进展开。

窗外雨雪霏霏,群里热气腾腾。

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温斯顿是个什么样的人?一番小心翼翼套话式的试探后,同学们放开了,渐渐进入状态。颜鹿鸣同学说:我查了资料,这本书最初叫《欧洲的最后一个人》,温斯顿就是这最后一个人。他是一个独立思想者,对这个社会怀疑,对老大哥所设置的种种感觉厌恶和迷茫。他极力反叛老大哥,是个良知未失的人,同时也是个迷茫的人。他感觉这个社会出了问题,却无法确认,因为没有过去,过去已经被销毁和篡改,被强行忘却。他不知道错误的根源在哪里,不知道该如何去做……

李茜雯同学点出温斯顿思想的复杂性:他身上有很明显的双重性。他有独立思考、质疑的精神,也很懦弱。我给了一个大拇指。刘越同学说:温斯顿有反叛精神,他不满社会现状,也不满老大哥,但又有着对反叛的担忧,甚至恐惧。我让学生重回小说的关键情节和细节:温斯顿39岁,身材瘦小,也很单薄,虽然皮肤不免粗糙,但面色红润。他在大洋国伦敦市胜利大厦真理部的记录司上班,专门负责检查改写销毁报纸上的历史事实、数据和领导的讲话。他有叛逆的思想和情绪,曾在日记本上写了大半页“打倒老大哥”;他是个“孤独的鬼魂”,希望“将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聚”;他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但恐惧、不安全感时刻笼罩着他,书中经典的句式就是:他们已经来了;他觉得“必须捍卫显而易见、简单真实的东西”,认为“所谓自由就是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承认这一切,其他的东西就迎刃而解了”;他怀疑不满现行的秩序,并试图找到根源。他是矛盾的也是软弱的。

刘昊同学说:温斯顿是有变化的:从一开始思考大洋国的统治,到后来接受审讯不接受奥勃良的思想,再到接受但不背叛裘利亚,再到后来的完全屈服……

我抓住这个机会,启发大家:促使温斯顿思想变化的关键事件有哪些?有同学认为没有变化,也有人认为是从买日记本记日记开始,还有人认为是裘莉娅出现之后……刘昊又提出:是不是从第一次发现那几个党的创始人的背叛是造假开始的?因为他发现他的记忆与党所公认的事实有所区别。我鼓励大家继续思考。李茜雯说是看到那张照片,肖建哲补充还有却林顿和旧货铺子。之前温斯顿一直在怀疑,现在怀疑得到证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是一步步推进的变化。一番讨论让大家明白了:如果说“照片事件”表现他寻找真相的努力,反抗宣传灌输,那么旧货铺子则是他对现在生活、现行制度产生怀疑。他最终成为一个独立思考者,完成了他思想叛逆的蜕变过程,成为一个要被清洗改造的“思想犯”。他不是英雄,可又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真正英雄。

悠哩悠哩提出疑问:“双重思想”是什么意思?这是个读书爱思考的女生,我相信她的“不明白”,实际上是想寻找对话者,印证她的想法。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书上有解释,第一部第三节,你自己看;有的说同时接受两种相违背的信念;有的说讲着别有用心的谎言,同时又真心实意相信这些谎言;有的说是超级思想欺骗系统;还有的说就是从不同的两面看问题。我提醒说:还不能说是“两面看”,应该是——李雨倩这丫头,风风火火,永远是尖锐犀利的风格:举个例子吧,我是人还是猪?我一会儿是人一会儿是猪!哈哈哈!群里出现许多大笑的表情。丁志伟冷不丁冒了出来:双重思想=现实控制=无休无止克服你的记忆。张鹏飞也冒了出来: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有人得意地说“双重思想”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我不悦,想制止他们简单贴标签的做法:不许用政治教科书上的套话,那不是阅读,是贴标签。霍晨反驳说:我们在这里讨论不就是在交换“标签”吗?大丁纠正:书上叫“现实控制”。我接着说,也许一时做不到不贴标签,但应该学着摆脱,大丁说得对,要用原话。悠哩悠哩自言自语:我讲的是谎言,我是知道这一点的;我讲的是谎言,我知道我讲的不是谎言。“双重思想”是这个意思吗?ok!目的呢?你被愚弄,被控制,控制人思想,剥夺思考意义。最后悠哩悠哩自己总结:谎言总跨在真实的前面,用下一个谎言否定上一个谎言,谎言成为了真实,真实成为了谎言,唯一的判断标准是党,党永远都是对的,党代表真理。

理解了“双重思想”,对“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三句口号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那不过是“双重思想”世俗愚人版的口号,逼迫人们相信现在种种的不合理反而是稳定的、常态的、合理的。还有同学发现,三句口号可以任意倒过来说,比如奴役即自由,受奴役你便自由了。哈哈,妙!大家在文字游戏中多少体会到小说内外荒谬苦涩的现实。

窗外雨停了。雪很大,斜斜地飘舞。

讨论的第二个问题是:裘莉亚是个什么样的人?QQ对话框不断冒出学生的思考理解:她是一个腰部以下的叛逆;她追求的只是身体上的满足;要求人性健康;是个正常的有人性的人;很现实,只关心物质生活,对不伤害自己切身利益的事不上心——其实我很欣赏她,肖建哲幽幽地说。看得出来,同学们对裘莉亚的理解起点比温斯顿高。我补充几句:她看上去是天生的正统派,其实也是一个对现实不满、敢于冒险的人。但她与温斯顿不同:她的反叛不是思想上的,而是身体上的,温斯顿就说她“你只是一个腰部以下的叛逆”。悠哩悠哩补充:她的反抗要求有结果,而温斯顿的反抗可能根本没有奢求取得结果。对!她厌恶那些核心党员,因为她身上也有善良的人性。她又很善于保护自己,利用自己的身体,更好地生存下去。她并不反对党,只是对党的理论没有兴趣,只是回避党的禁欲主义的规矩。风之谷说了句:温斯顿脸上是一种人性的美,她被吸引了。这引来无数热烈吐糟:脸上是一种人性的美?啊,怎么看出来的?那算是爱吗?这时同学中出了高人,振臂一呼说:“她是一个女人!”你别说,就这么一句话似乎让大家都理解了。

我又抛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温斯顿与裘莉娅的结合?对话框闪现着精彩的见解,快速向上移动着:这是人的欲望的表达;体现了人性的存在,有人性就能带来反抗的希望;是一种反抗的手段;提供思想逐渐转变的契机;温斯顿侧重思想反抗,裘莉娅侧重身体,裘莉娅让温斯顿意志坚定;这像是在表达人的本能欲望的美吧,温斯顿也表示过这种力量能搞垮党;对,党可以否定一切,但他不能将人性泯灭;但党也表示,我们要搞垮性欲,奥勃良不是告诉我们,党的神经学家正在这方面取得成功了吗?我说,我同意你们前面的分析,还想到两点你们看有没有道理:第一,从更深的层次上写出专制极权。他们的聚合充满危险,随时有可能被抓,温斯顿曾说过“我们是死的人了”。第二,进一步推动温斯顿叛逆思想的发展。后来他俩主动去找奥勃良,要求参加兄弟会,并立下誓言。stay by sea along呼应我道:党让人相信,情感是无用的,只能有政治的狂热。温斯顿和裘利娅之间的爱情,让温斯顿的意志坚定发挥了一定作用。颜鹿鸣又补充说:我觉得还有一点,就是增加小说可读性,让人读起来不枯燥乏味。对对,大家纷纷赞同!

有同学提出第二部里有一首老童谣,“圣克利门特教堂的钟声说,橘子和柠檬”。却林顿记住一句,裘莉娅的爷爷记住两句,奥勃良全部记住。这首童谣有什么寓意?这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探究兴趣。还是大丁同学理解深入:旧时代的东西,勾起人们对真实历史的记忆。我说,童谣代表着与眼前现实制度格格不入的从前生活的情景和记忆。那么童谣有什么作用呢?与现在的极权形成强烈对比,促进了温斯顿的思想反抗;也展示了他内心的活动,主动寻找记忆,有一种叛逆的因素。对,叛逆,还真没想到!刘昊兴奋地大叫。我追问:如果说童谣前两句表现记忆的复苏,那么后两句为什么要从奥勃良的口中说出?悠哩悠哩:奥布兰会唱是因为双重思想。stay by sea along提出另一种可能:他们只是一步步观察温斯顿的思想演变,想找出彻底消灭温斯顿反抗的方法;获得温斯顿的信任,让他相信奥勃良跟他是一伙的吧。风之谷回应:英国童谣好像都有黑色意味,思想警察等到温斯顿思想成熟之后才去改造他……老实说这些问题我从没有想过,听听他们的见解真受启发!

肖建哲提出一个困扰他的问题:老大哥真的存在吗?感觉直到最后老大哥都是虚拟的,一次都没出现,有种深不可测的压抑感。这时,有同学忽然贴了一个电影《l984》中老大哥画像截图:黑白画,占据画面大部的是一张暴戾的脸,眼中凶光射出,一句“Big brother iswatching you”让人不禁毛骨悚然。也许奥勃良就是老大哥的化身;用双重思想来说,老大哥可以有,可以没有;况且老大哥高高在上,俯视芸芸众生,怎能出现?他已经高于任何统治者的极权了,是信仰了,被抽象化了,存不存在已经无所谓了……同学精彩的分析,最后让肖建哲“嗯嗯”连声,回了个顽皮的笑脸。

我问大家对小说第三部感受最深的是哪个场景。有说是逼迫温斯顿说“2+2=5”的那几段,有说是奥勃良让温斯顿照镜子那几段,还有说是老鼠那几段,最后一致公认:结尾几段惊心动魄又精彩至极。我在QQ上分次发送原文,让同学们能更好体会其中丰富复杂而又难言的思想感情。

“自从他(指温斯顿)进了友爱部那天以来,他已经有了不少变化,但是现在才发生最后的、不可缺少的、脱胎换骨的变化。”

李雨倩回复:我觉得奥勃良是逼着精神上的温斯顿死去,用肉体上的痛苦来逼迫精神上的温斯顿。为了免除痛苦,正常的、从前的温斯顿,只好自觉自愿地离开,剩下来的温斯顿已经是行尸走肉了。

接着,我让同学们以结尾部分为例,讨论一下这部小说写作手法上的特色。我让大家注意小说把叙述语言与回忆、内心独白糅合起来的写法,提醒他们品味小说的反讽多义的语言意蕴,体会小说中大量安排歌谣、口号、日记等引文,与小说叙述语言之间的互文结构和整体张力,当然,更应该理解这种写法与作者营造的氛围、塑造的人物和表达的思想的有机融合。就拿结尾来说,很难说是实写也很难说是虚写,有虚有实,写的是内心感觉和独白,又真实无比,充满反讽的意味。现代小说家最擅长这种写法。

最后我说,有同学说阅读讨论就是互相交换标签,现在我给大家发一个《1984》中最大的标签,温斯顿日记中的一句话:“Freedom isthe freedom to say that two puls two make four.If that is granted,all else follows.”请同学们告诉我,你们手头版本上这句话是怎么翻译的。回复最快的是董乐山:“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承认这一点,其他一切就迎刃而解。”其次是刘绍铭:“自由就是说二加二等于四。此理既立,余者亦然。”还有孙仲旭:“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若此成立,其他同理。”我问大家,这三种译文你喜欢哪一种,理由何在。这就是本次网上读书会留给大家的作业,让学生揣摩咀嚼原文,理解更上一层楼。

通往《1984》的道路漫长而泥泞,我和同学们刚刚上路。窗外的雪还在飘着,天地间一片洁白。

(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2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