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哥白尼式革命”视野下的新闻真实与人文关怀

  • 投稿小赤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799次
  • 评分4
  • 59
  • 0

江凌1李晓蔚2

(1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200093 2四川大学图书馆成都610207)

【摘要】本文试图利用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路径,来解决新闻真实与人文关怀的冲突,认为新闻现象学为新闻在现实中找到定位,人文关怀为其找到价值所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闻真实;康德;人文关怀;现象学

一、问题的提出:何为新闻的真实性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真实性就是新闻对事实的呈现符合事实的原貌。然而现如今结局“大反转”的报道太多了,例如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北京妇女碰瓷事件等等,起初人们认为高下立判、黑白分明的事情,在经过不同出场人的讲述和细节背景的挖掘后,又呈现出一种“罗生门”的效果,盘根错节的讲述使得报道中的各种说法都带上了一抹阴谋论色彩。在研究和确认事物的真实性时,我们做研究不外乎两种方法: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对质性研究而言,如果事物划分为“表现”和“事物自身”两个方面,我们永远只能认识事物的表现,并且很长一段时间人们的理念都是从表现推导出事物自身,从特殊、个体推出普遍、一般,即形而上的认识论。我们无法得知一件事的真相因为我们还不知道全部起作用的因素,一方面是因为涉及因素的数目庞大,研究者不可能事无巨细的将所有关联都一一考察:二是由于人性动机对所有旁观者来说始终是隐藏的,不论是我们周围人的调查还是当事人的内省都难以发现它。推而广之到新闻真实性的操作,由于无限的变量和隐藏的动机,我们无法得知事情完整的全貌,因而也无法真正理解并还原一件事情的原委并对此进行报道。

新闻报道本身就是一个选择和陈述的过程,“选择性原则”极大地使事实真相被裁剪,与此同时,这种无穷无尽追寻所谓事实真相的工作给新闻工作者的压力和工作量很大。所以,我们认为新闻报道的绝对真实是无法达到的。这一结论让很多怀揣科学精神,包括新闻专业主义理想的人觉得难以接受,因为我们一直以来赋予研究者以探求并展示普遍规律、思想体系、事物的必然过程和连续的推动力等等责任,在生活和事件的复杂性、偶然性、动态性面前只能消失殆尽。

二、现象学对新闻的“降格”与拯救

现象学是20世纪由胡塞尔发展的,尔后在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意味着面向“实事”本身,从直接直观和先验本质中提取知识的途径,它认为既然我们对事物本身或者本质不可能有任何的把握,我们的理性的唯一对象无非就是现象,而我们能够或者必须研究的也唯有现象而已。随着对新闻真实性的质疑和讨论,新闻现象学近年来也发展起来了。新闻现象学首先承认这种“隐藏的真相”的不可知,但是它并没有像以前“刨根问底”式的一定要找到这些隐藏的真相的碎片,而是转而将计就计,把现象作为新闻认识和呈现的对象,认为记者的本职工作就是如实记录发生了什么。新闻现象学亦告诫人们“认知的虚妄”,新闻人不可能看到所谓的客观真实,因为任何人的观察和探索都是带有局限性和价值取向的。新闻人只能追求现象的真实,这也就从根本上取消了新闻记者反映事物本质真实的可能性。正出于这种局限性和价值判断,新闻记者无法“拉着自己头发离开地球”,更不能够超然物外地卸去自己的主观价值来反映外界的事实。“形而上的真实不属于新闻学解答的领域,也不属于新闻人和新闻媒体应该追求的范围,我们可以追求到和应该追求的有意义的‘真实’,便是现象的客观。”①

传统意义上所谓的新闻真实性的标准是有误的,原因是它先验地加入了主客观二元对立、真相是一个可以被认识的客观实在等标准,而这样的标准本来是来源于科学实证主义的,不能用来要求人文学科,因为在人文学科里,价值、意义等形而上的东西并不能够用科学的方法来证实或证伪。

新闻现象学的出现,使新闻人从“真相的挖掘者”转变为了“现象的记录者”,减轻了新闻人的心理压力,新闻人只需要对自己力所能及的现象负责,不必也不可能殚精竭虑地去追寻那些超出认知能力之外的隐藏的动机和无限的原因。近年来日渐兴起的“新新闻主义”与调查性新闻也表明,这些依赖主观性来达到“现象的客观”的报道方式也为受众所接受,并具有其存在的意义。但需要指出的是,“新新闻主义”或调查/解释性报道并不是一种与客观性相对的对立存在,毋宁说,“新新闻主义”和调查性新闻本质是对新闻真实性的一种扩展,正如诗歌或小说这些表达形式有时候比生活的表象更接近生活的本质一样,通过记者主观性的视角来还原的现象真实,从某些程度上说更容易使读者了解和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

但是另一方面,这样的“降格”确实让部分持有“无冕之王”观念的新闻人倍感失落:当初不顾一切追求真相的那种崇高的使命感怅然若失,难道新闻人就仅仅只能充当一个“局外人”的记录角色?新闻人的能动性被现象学否定了?仅为记录现象而存在的新闻活动其价值何在?新闻现象学一方面在解放新闻人的道路上取得了突破,但另一方面却确实遭遇到了新闻价值消解的问题。

三、新闻的价值与“哥白尼式革命”

为解决这一困境,我们有必要调整原有的认知方式。因此本文引入康德哲学中“哥白尼式的革命”,即将知识与对象间的关系颠倒过来,让对象符合知识,核心思想是强调不是主体围绕客体,而是客体围绕主体。

我们在无休止的追随真理或者挖掘真相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会侵入到一些本属于道德或者人性方面的领域,这些方面蕴含着事实的真相,在真理至上的价值判断标准下是必须要被挖掘和呈现的。我们不应当把科学主义的这种对真理近乎疯狂的追求用在人文主义领域。在人文主义领域,除了对真理不懈的追求之外,我们更应当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对事件进行呈现,这才是我们新闻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从另一种角度看,当我们无法企及事物自身无限的外延时,当这种向外的扩张陷入困境时,我们可以转而回到人类自身,回到对人生存的关注和关怀上来,注重具体场景、特定时空、个体行为甚至偶然动机,关注并描画出社会生活和事件的某个片段,从各种材料中归纳、解释和验证理论,这才是新闻人所能做而且应该做的事。

新闻的真实性“就是新闻对事实的呈现符合事实的原貌”。然而在对其进行了“哥白尼式的革命”后,真实性应当被解读为“让新闻事实符合人对事实的呈现。”由此我们找到了新闻真实性的另一条出路,也是新闻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如果说新闻现象学为新闻在现实生活的空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那么人文关怀就为新闻找到其价值所在。

结语:柏拉图的“三张桌子”

柏拉图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画家正在对一张桌子进行静物写生,然而事实上却同时存在着三张桌子:一张是现实中的桌子,一张是作为桌子概念的桌子,一张是画家画出来的桌子。新闻人最初是在追寻那张作为桌子概念的桌子,即桌子的本体,而后发现无法企及又转而追求现实中的桌子,即新闻现象学的拯救:然而,我们认为新闻真正应该并且能够追求的是画家画出来的那张桌子,这实际上将桌子连同没有出现在画上的画家的内心世界一同浓缩在一幅画中,因而最具价值。因此我们认为,在真相不能被认知的情况下,应该以关心人的境况为本,让事实或者现象以反映和关怀人的境况为原则进行呈现,才体现出人文学科的特色:新闻是关于人性和人心的学科,人文关怀下的新闻不是死板的冷冰冰的东西,而是在新闻人的观察和记录下,有血有肉、富有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