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广播新闻节目的新媒体推广手段探究

  • 投稿老猪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1063次
  • 评分4
  • 16
  • 0

李彬

【摘要】如今我国媒体环境不断变化,在给广播媒体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机遇。广播新闻创新节目形式,适应当前听众的媒体接触习惯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本文主要探究了广播新闻节目当前的现状、广播新闻节目的新媒体推广手段和路径选择,为广播新闻节目的发展提供参考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广播新闻 新媒体 推广手段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媒体的频率数量也在快速增加,因此,广播媒体更加注重节目的内容和质量。所以创新节目模式、提高节目制作水平是每一个广播媒体的重要任务,以此来提高节目收听率和增加广告收入。新闻节目是一种重要的广播媒体形态,从改革开放之后一直以主持人、板块以及直播为主要模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可是当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并且听众的媒介接触习惯和信息消费特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所以各广播媒体有必要创新节目模式。

一、当前广播新闻节目的现状

新闻节目是广播电台的根本。当前,社会信息快速变化,在和报纸、电视、网络竞争的过程中,广播新闻必须发挥出自身快速、及时、现场感强的优势。同时,广播记者也要快速反应,提高信息量,赢得更多的听众以及听众的认可。

目前广播新闻节目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现在广播新闻缺乏快速性。广播新闻是以快著称的,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其次,广播新闻过于被动。好的录音报道可以吸引人,人们听完会有不同的想法,主动和电台联系,提出意见、感受和新的线索,而后记者根据提供的情况再次出击,形成后续报道或者新的报道,但这样却促使广播新闻过于被动。再次,广播新闻缺乏生动性。当前,很多广播新闻稿拥有重大主题,可是播出后并没有很大的反应,主要由于稿件忽视了听众的感受,内容枯燥。

二、广播新闻节目的新媒体推广手段

信息的丰富,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和获得方式的便捷,使得当前信息传播领域的“买方市场”趋势日益显著。人们选择和解读新闻呈现出越来越主动、个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在这样的传播格局下,广播想要吸引受众,开拓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就应该认识到,广播区别于其他媒介的最鲜明的异质性在于:广播是一种以声音为传播介质的媒体,具有基于声音符号的最强的伴随性和感性优势。认识和挖掘声音本身的特性和优势,尤其是声音所蕴含的独特丰富的感性特色,是广播争取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根本。从操作层面来说,就是广播要以崭新的、契合大众审美心理、符合时代潮流的文风来吸引听众。

1、创新广播理念

广播界的整体结构和内容想要获得发展和进步,不仅仅要依靠技术,还要抛弃一些陈旧的观念,引进先进的理论,不断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满足当前广播新闻媒体的发展需求。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广播新闻节目的质量,得到新一代听众的认可,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

2、重视节目策划

广播新闻节目策划指的是广播新闻工作者依据广播媒体的规律,和目标听众的信息需求相结合,谋划特定的新闻事实以及发展趋势,从新的角度精细选择材料,以良好的立意深度报道新闻事件。也就是说新闻广播节目不仅要充分反映事件本质,满足听众对信息的需求,也要提高广播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正确引导舆论。广播新闻节目策划主要包括确定新闻题材、确定新闻事件的解读方式、确定新闻素材的采集方式、确定广播新闻节目的基本框架。首先,确定的新闻题材不仅要有新闻价值和代表性,满足听众的信息需求,还要符合广播栏目的风格。其次,一个新闻事件有多个信息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内涵。这也是创新广播新闻栏目内容的一个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节目策划人员一定要遵守国家法律、方针政策,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和谐等,以此为基础选择好视角或者出发点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给人不同的感受,进而提高节目的价值。再次,明确采集新闻素材的方式,尽量将经费控制在预定的范围内。最后,明确节目基本框架,例如新闻标题、节目板块、节目片头、节目主持人语言等,这些都是广播新闻策划的重要内容,对广播新闻节目的质量有决定性作用。所以,策划者要预测受众导向,不断创新,提高效益,从宏观上规划和设计各个环节,此外也要从细节上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广播新闻的质量。

3、科学合理的采编方法

广播新闻采写主要分为素材采集和新闻写作。在对新闻素材进行采集时,依据新闻事件的性质以及影响力选择采集方法。针对重大新闻事件或者题材较为新颖的新闻事件,记者通过采访获得一手新闻素材,需要记者做好准备,撰写采访提纲、制定采访计划等,也要应用合适的采访技巧,例如采访态度、提问技巧等。针对特殊的新闻事件,广播新闻可以利用电话连线,收集新闻信息,还可以委托有关人员到新闻现场收集信息,并且利用网络等发到新闻采编室,以此来降低人力、物力以及财力。

其次,广播新闻写作要符合广播媒体的特点。通常,广播新闻写作分为消息和通讯。广播消息简明快捷,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所以应用的写作结构为倒金字塔式或者螺旋式。倒金字塔式写作结构将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始,然后依据材料的重要程度依次排列,充分利用广播时间,并为听众接收信息提供便利。螺旋式写作结构将新闻重要内容放在最开始,然后依照时间或者逻辑循序系统介绍新闻事件,这和听众的信息接收习惯相符。广播通讯重视深度挖掘和细节描述主题,具有丰富的表现手段和灵活的编写方式,编写方式分为纵式结构、横向结构、递进式结构等。纵式结构是依照正常顺序对新闻材料进行组织,横式结构是组合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事件,共同表达一个主题;递进式结构是通过对事物发展推进,探索事情的本质。所以,广播新闻写作要结合新闻事件的特点以及目标听众的习惯应用合理的编写技巧。

4、对节目编辑模式进行创新

在充分了解不同广播栏目的风格特点以及目标听众的信息接受习惯之后,明确新闻主题,然后在采集到足够的新闻素材后,就要在播音室内制作完整的新闻广播作品,也就是编辑制作广播新闻。

广播的传播媒介是声音,所以为了引起听众的兴趣,编辑人员最好应用新闻同期声,将新闻现场还原,给听众带来真实的视听感觉。在广播新闻的播出过程中,主持人要积极引导和评论,促使听众更加清楚和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收听的内容,也可以将新闻同期声作为引子,引出嘉宾的评论,通过嘉宾评论深度挖掘新闻信息,这是一种创新广播新闻节目的途径。我们还要设计广播新闻节目模式,这是站在整个新闻广播的角度,设计其片头、导语、引言、结语等。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确保清晰和完整的内容结构,促使听众可以更加直观的接受和理解收听到的内容。利用跌宕起伏的节目内容吸引听众的注意和关注。另外,如果新闻事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可以利用电脑软件简单处理后就播放,促使广播节目简单快捷,这也是对广播新闻节目的创新。再有就是包装广播新闻节目,例如设计背景音乐、使用音响等,创设特殊的氛围,提高广播新闻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这需要利用各种编辑软件来完成。

5、合理应用播出渠道

随着传统媒体的发展和媒体样式的创新,广播新闻节目有了更多的传播平台,拓展了广播新闻的传播范围,获得了更多的听众,扩大了广告的影响力,进而提高了经济效益。首先,广播媒体应该积极和互联网、手机、公交车、地铁等移动终端整合,促使传统媒体更加简捷的出现在公众面前,符合当前大众的媒介接触习惯。其次,广播媒体要积极和报纸、电视等合作,共同分享节目采编资源,用最低的成本最快地获得新闻素材。再次,广播新闻要积极参与和组织各种社会事件,提高广播新闻媒体的影响力,推动广播新闻的稳定发展。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变革了广播新闻产生方式和广播内容的产生方式,也给广播新闻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当前广播新闻面对的消费者主要消费的是内容,也生产和提供广播内容,在社交媒体产生之后,大量的草根参与新闻广播,为广播新闻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例如之前,电台和听众互动是利用短信、电话等,这些形式局限性很大,可是微博可以促使电台在第一时间准确了解听众的反馈,进而及时优化节目,而听众也能利用微博充分了解节目、节目主持人、节目编辑。之前,新闻广播记者只要用声音工作就可以,当前通过微博平台,还可以通过图像、视频发布新闻,拓展了广播新闻的报道范围。

三、广播新闻节目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路径选择

广播新闻节目既要做强传统经营,也要扩展产业规模,进军新媒体。也就是把握当前的媒体产业格局,了解客户的需求,顺应受众的变化。广播新闻节目的传统经营想要做强就要明确定位。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在应急、移动以伴随性方面具有优势。它同步传收、快速传收、灵活传收,在广播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等方面有很大的价值。广播新闻节目具有广泛性和低门槛性,促使其成为基础媒体。广播新闻节目一般是区域媒体,可以很好的融合各个区域,更好的代言和宣传所在区域。广播新闻节目要不断谋求发展,不仅要做好节目和广告,还要融合手机、多媒体以及其他产业。新媒体也要积极联系电台,共同分享新闻资源和创新广播模式,共同应对时代带来的挑战。

结语

广播新闻节目是一种重要的媒体形式,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要不断创新节目策划、节目采编、节目编辑模式、节目播出渠道,选择正确的发展路径,积极和新媒体融合,利用新媒体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丰富独特的内容和及时的广播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和听觉享受需求,这样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周南,《电视借力新媒体提升传播力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14

②张成,《大众文化下的电视新闻叙事》[J]《. 记者摇篮》,2008(12)

③杨朝霞,《以创新推动电视新闻改革发展》[J]《. 新闻窗》,2008(4)

④叶辉圣,《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构建方式》[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1)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中心)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