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广播新闻现场录音“失真”之管窥

  • 投稿小明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962次
  • 评分4
  • 38
  • 0

赵飞

【摘要】广播新闻现场录音“失真”如新闻失实一样,使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严重侵害,也让新闻工作者的形象受到负面影响,更会重挫社会赖以生存的公序良俗。本文从广播新闻现场录音的个性特征说起,从从业者的心态、动机以及场景和手段辩析造成广播现场录音“失真”的表现形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广播现 场录音 失真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诚信是媒体人的基本素质。正如“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份一样,为社会提供真实可信的新闻信息,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广播新闻现场录音“失真”与新闻失实一样,不仅导致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严重侵害,也让新闻工作者的形象受到负面影响,更会重挫社会赖以生存的公序良俗。

中宣部等9 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表明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现象已严重败坏了新闻队伍形象,严重干扰了基层干部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此次行动敢于动真碰硬,既是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有力举措,也是新闻战线深入反腐倡廉、力促风清气正的现实需要。

在广播复兴之旅中,能否掌握录音技巧,熟练的用话筒播发新闻,己成为判断当今广播记者合格与否的标准

话筒是广播记者的标志,是广播有别于其它媒体的象征物。1991 年4 月,在德国举行第十二届“柏林未来奖”期间,比利时国家电台广播特写部主任费洛对我国广播记者说过这样一段话:“话筒就是你的朋友,我们提倡广播记者拿起话筒来,这是广播记者同其他记者的重要区别。广播记者不能出去采访就带一支笔、一个笔记本,这样同报纸记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以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全省新闻联播》和晚间新闻网《江淮传真》两档早晚黄金时段新闻节目为例,因为鼓励提倡广播记者拿起话筒播发新闻,使其每期节目中前者录音新闻和记者的口播新闻都在总量的30%,而后者每期节目中要高达50%以上。鲜明的个性特征,丰富动感的内容,才使得这两档节目深受听众的喜爱。

因此在广播记者用话筒说话,用话筒播发新闻的过程中,出现的录音“失真”现象,应引起广播媒体管理者、从业者的高度重视和警惕。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表示,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党和政府通过媒体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但是,虚假新闻严重损害了新闻队伍形象,侵蚀新闻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是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一剂毒药,必须出重拳严厉打击,恢复媒体原本的社会功能。①

广播新闻录音“失真”与新闻失实两者之间的表现形式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处。那么,造成广播新闻录音“失真”的原因以及具体表现形式又有哪些呢?我们又如何鉴别录音“失真”呢?首先,我们还是从新闻的属性,从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常识说开来。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记者是新闻事实的记录者,是新闻事实的发现、辨别、采集、整理和报道者,同时更是新闻真实的守卫者。新闻工作者只有恪守这一准则,才能使媒体立足于公众,才能使党的新闻事业成为传播政策信息、教育人民、解疑释惑的工具,成为引导、批判、战斗的号角和利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操作中,如果受利益所诱,或放松准则,或在不经意间造成新闻录音“失真”,并通过广播传播开来,不仅亵渎了“新闻记者”的称谓,愚弄了广播受众,也将造成媒体失去公信力的恶果。

下面我们从常见的几种录音“失真”现象来作进一步的讨论。

一、追求完美,自导自演失真

录音新闻的真实,首先应该体现在它是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现场记录,也包括新闻事实发生时的地理、天时、环境等诸要素。然而在一些广播新闻中,为了追求完美的录音效果,记者让被采访对象来完成记者或编者的主观意图的现象普遍存在。几年前,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组织记者听评一档节目,主要新闻事实是讲一位受贿高官在大墙内做现身说法,大墙外记者与受贿高官的妻子现场互动,剖析受贿高官走向犯罪的心理路程。其创新的形式,独特的编排,不仅情景生动,丝丝相扣,同时纯美的录音,精心的制作,令人叫绝。但事后,人们总觉得它已超出了广播录音新闻的形态。经已知真相的同志事后介绍,这家电台为了让这档节目在全国参评获奖,投入了十多万元的制作成本,但在全国参评中被人们识破,不少人认为它更像广播剧,失去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应有的价值。

广播的物质传播媒介是声音,只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广播有声语言,才能使听众产生“身临其境”、“浮现眼前”的联觉感来,并使之积极进入“二度创作”,达到广播运用有声语言实现“无象之象” 的境地。应该说,单纯从录音效果而言,前例达到了这一境地。但是,录音新闻终究不是广播剧,录音新闻与广播剧的质的不同在于录音新闻是新闻事实的记录,而广播剧则是经过构思的创作,是按照作者的意图,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加工、创作的文学作品。如果我们用创作广播剧的手法来创作新闻,而不是用录音机真实地记录新闻的话,就违背了新闻真实性以及传播的基本原则。

二、异地复述,再造失真

录音新闻的强烈感染力,在于新闻事实发生时特定的环境和背景,否则即使新闻事件本身不变,异地复述重现,也会显得苍白无力。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录音机就经常会因受到环境、气候以及技术和安全条件的限制,而出现未能及时或无法打开的现象。这种情况下,一些记者或编者由于过于追求录音这一独特的优势手段,有时会玩起“魔术”,让新闻事件异地复述重现,更有甚者将自己的主观臆断写成文字,让被采访者复述重现。异地复述重现的新闻录音失真现象,应该说不仅仅是记者的失职,同时也是弄虚作假的行为。

记得1978 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张小平随中国攀登珠峰登山队采访,他在海拔六干多米的高峰,向听众进行现场报道。世界屋脊高峰处的呼啸风声,高空的噪音,以及记者当时的现场口头报道表现出的心情、语气、喘息声等,都给听众以真实的现场感和强烈的感染力。试想,如若张小平平安撤回山下在异地复述发布“新闻”,可以断言听众绝不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难怪张小平深有体会地说:“我是抱着录音机在鸭绒睡袋里过夜的。我知道,录音机一旦失灵,我的采访就失去了优势。”报道播发后,广播界同行们认为,最受感染的是张小平上气不接下气现场报道的部分。有些熟悉张小平的人听到他在这么高的地方讲话的声音,竟流下了眼泪。张小平说:“这就是广播记者的话筒作用,这就是广播特点的力量。”②

三、空间转换造假,移花接木失真

广播记者利用手中的话筒来完成新闻的采访、播发,既能提高新闻的真实度和权威性,也最大程度的避免了记者在采访各特定领域时,因专业知识不足而带来的采访困难。因此,在采、编、播及音响设备诸因素中,广播记者利用手中的话筒来完成新闻的采访、播发是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前苏联文化部对国内广播总局最后消息部副总编辑乌斯柯娃说过:“电台记者应该不用稿子向听众报道,因为任何一篇好的稿子都不会像平常说话那样亲切……无论怎样,记者用自己的语言为不同职业的采访对象写稿,就不如本人讲它好些。”③

但在进行录音采访时,往往会出现采访对象面对话筒录音时语言条理性差,或受文化、性格限制,根本不能复述新闻事实的现象,或是我们记录下的录音无法为新闻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有些记者以移花接木和张冠李戴的手段来完成录音采访的现象。

当下,开展的记者走基层和记者蹲点驻村活动,不仅是让记者接地气,也是对记者作风的捶炼。总书记对全党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恰逢其时,对提高广播记者手中的话筒作用更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如果广播新闻工作者党性不强、觉悟不高、作风不实、业务不精,记者手中的话筒在采访中的指向就会出现方向性的差误,采访的声响就不能反映出党和人民的声音,受众就不会买账。所以,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 要求是指导广播记者发挥手中话筒作用的纲领和指南。

广播新闻录音“失真”的表现形式还有很多,尤其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技术手段的完备和高超,使其表现形式隐避性更高,欺骗性更强。造成广播新闻录音“失真”的原因,除以上所述外,不了解、未掌握广播新闻录音的特点及其规律,也是录音“失真”的原因。消除力戒广播新闻录音“失真”,必须在广播新闻从业者中倡树和培育良好的新闻职业精神和业务钻研精神。“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 既是我国新闻战线延续至今的光荣传统,也是对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形象诠释。正如著名记者范长江所言:“有了健全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也是诚实守信和客观公正的职业底线,只要恪守遵守法律和纪律、保持清正廉洁作风的职业道德,自觉摒弃功利思维和利益诱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媒体人的信誉,工作和做人上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录音“失真”之象就会闻风而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徐硙,《新闻敲诈者被称为“苍蝇头,老虎身”,让基层苦不堪言》,新华网北京,2014

②张凤铸:《音响美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

③杨兆麟、曹仁义主编:《广播新闻学文集》[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