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数学论文范文,中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 投稿王盐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1021次
  • 评分4
  • 88
  • 0

江苏省昆山周庄中学 陈玉坤

摘要:“发现与提出问题”是数学课程目标的一个发展,但当前初中生的问题意识不够,文章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培养;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8-0112-02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走近教师,共同探讨解决,带着收获和新的想法走出教室,走向社会生活。

一、背景

2011年版课程标准,把“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表述内容,即:“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从强调“分析和解决问题”到不仅强调“分析和解决问题”,还要强调“发现与提出问题”,这是数学课程目标的一个发展,其实质就是注重创新,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应该成为基于时代发展要求之下的数学教育的魂。

某初中数学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一问一答,学生非常流畅地回答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下课铃声响了,老师问学生,“你们还有没有问题?”学生们异口同声地拖长了调子回答:“没有。”等到批改课堂作业时,却发现了许多错误,老师先把王同学找来,问:“你怎么错了这么多?”王同学低着头,从嘴巴挤出来一句:“老师,我不懂。”“那你为什么不问?”“我不敢。”老师陷入了沉思。

江苏省2009年中考数学试卷第22题:一辆汽车从A地驶往B地,前1/3路段为普通公路,其余路段为高速公路。已知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为60km/h,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为100km/h,汽车从A地到B地一共行驶了2.2h。

请你根据以上信息,就该汽车行驶的“路程”或“时间”,提出一个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的问题,并写出解答过程。这道题给出汽车行驶的问题背景,要求学生提出一个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样的考查方式要求学生不但会解决现成的数学问题,而且要能自己提出问题。某初三数学办公室的老师看到题目后说,“这题简单,比平时做的模拟卷中的应用题简单多了”,可问了好几位中等程度的学生,都摇头说:“不会做,不会提问题。”老师们都呆住了。

二、学生不提问题的原因

1.一个调查。笔者曾对一个初二、一个初三班级作了问卷调查,对于“学生为什么不提问题?”外界原因(多选)时,46.9%的学生选择“老师没有提供充分思考的时间”,38.3%的学生选择“教师讲得太全、太细,已经没有问题了”,32.1%的学生选择“老师没有留出提问的时间”, 23.5%的学生选择“老师不善于启发学生去多问为什么”,还有16.1%的学生选择“老师比较严厉,使学生不敢提问”,14.8%的学生选择“老师没有给学生鼓励,所以不敢提问”,11.1%的学生选择“课堂上死气沉沉,感到没意思透了”, 9.9%的学生选择“老师对所提问题听而不闻,漠不关心”,还有个别学生选择了“和老师关系紧张,所以不敢提问”、“有人讥笑我提出的问题”、“同学们对我提出的问题没有兴趣”。

对于“学生不提问的自身原因(多选)”时,43.2%的学生选择“把老师讲的记住、考好就行了,提问题太浪费时间了”,34.5%的学生选择“我不知道怎样提问。”33.3%的学生选择“老师讲的一切都对,不需要再提问了。”22.2%的学生选择“我也使劲想了,可就是提不出任何问题来。”19.7%的学生选择“我害怕别人笑话我说错了或想的问题太简单了”, 9%的学生选择“如果我有问题不明白,那不是不聪明的表现吗?”

2.几点反思。在现在的初中数学课堂中,几乎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拼命做题,做了一题又一题,没完没了。教育的过程仅仅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究其原因:

(1)错误的教师观。部分教师还是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按照既定方案完成教学任务,如果给学生“提问时间”,就是浪费课堂时间。

(2)应试教育观。部分教师认为,虽然现在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但是中考时,很少考查学生提问的能力,仍然都是一个个提出的问题。所以,有时间“浪费”在学生提问上,不如多讲几道题更有效果,课堂上往往过多地关注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错误的学生观。随着年龄的增长,爱提问的学生也逐渐减少。除了由于学生自身的原因,也和部分教师没有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有关,学生提问,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多嘴、违反纪律,批评学生,使学生有疑不敢问、不愿问。

三、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提问题。我国著名数学家丁石孙说过,“没有问题的学生不能算是好学生。”保护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就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一样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即使学生提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有时甚至可能是非常幼稚甚至荒谬的,也要及时、当堂表扬该学生的提问勇气和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可以跟学生讲:人生就像一个圆,刚出生的时候是一个小圆,他的圆周短,与外界的接触也少,在他头脑中根本不会有“无知”的概念,他不会认为自己很无知;随着圆的增大,圆周也增长了,认识到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所以,提问越多的学生知识越丰富,由此,让爱提问的学生更加充满自信。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需要发问的“气场”,教师要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对于一些不愿在课上提问的比较内向的学生,教师也可以鼓励他们将问题夹在作业本里,教师及时进行解答并肯定其敢于提问的勇气。

例如,有位教师在上“一元二次方程”章头图的教学时,给出问题情境1:如图(1)所示,梯子AB从4米高的位置开始下滑,在下滑过程中当 α=135o时,求_______________? 问题情境2:如图(2)所示,一梯子的上端在距离地面 4米高处,梯子长5米,下端在水平的地面上,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求_______________?问题情境3:如图(3)所示,如果梯子上端下滑的距离等于下端平移的距离,求_______________?

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争着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想”提问题。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激疑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而且还会把知识当作一种“自我需要”。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特点,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和疑点,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激疑,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

例如,有位老师在上“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来个解题比赛,看看谁算得快。(学生们都很兴奋。)

师:已知x2-5x+6=0,求x1+x2和x1x2,预备——开始。(老师马上说出答案,并写在黑板上。)

有学生说,这样不公平,因为题目是老师出的。

师:那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来写题吧。

学生写了x2-3x+2=0,并说预备——开始。

老师马上又报出答案:x1+x2=3,x1x2=2。

学生们陷入思考。

不久,一位同学举手说:老师,我发现规律了。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诱发了学生的思考。这样,让学生的思维水平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3.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会”提问题。有的学生觉得没有问题可问,主要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提问并不容易,因此,教师必须“授人以渔”,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的一般思维方法。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概念时,先出示这样一道题:思考 m为何值时,方程(m+1)|m|+3x+1=0,是一元二次方程?

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设计:结合上题和定义设计一道让别人容易掉进去的“陷井题”。学生们积极参与,设计出了:① m为何值时,方程(m-2)|m|+3x+1=0,是一元二次方程?②m为何值时,方程(m+2)|m|+3x+1=0,是一元二次方程?等题,学生们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总之,让学生提问,需要教师的引领,需要教师的宽容与等待。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用数学眼光寻找发现问题,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华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3]殷海华,杨丽华,欧阳芬.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课堂提问技能指导[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4]章飞.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