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地理教学论文范文,地理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地理教学利用培养实践思考论文(共4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12-20
  • 阅读量225次
  • 评分0
  • 0
  • 0

  地理教学也是现在国家都非常重视一门课程,但是在地理教学的过程当中,总是会让学生觉得特别乏味的,地理教学要强化目标意识;要注重学习活动与反思相结合。本文就整理了关于地理教学的论文来供大家借鉴参考。


  第1篇:利用乡土地理知识突破地理教学难点


  汪建华、邵美英、张小翠(浙江省金华市汤溪高级中学,浙江金华321075)


  摘要:乡土地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的特点,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利用乡土地理知识可以有效突破地理教学难点。在利用乡土地理案例进行地理教学时应注意:选取与现行部编教材相关的内容;选取的案例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选取材料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关键词:乡土地理;地理教学;乡土地理知识


  在学校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理科(生)怕物理,文科(生)怕地理”。而地理老师也常常感叹说:“自然地理难(难教难学),人文地理繁(内容庞杂)”。如何突破地理教学难点?笔者的教学体会是,利用乡土地理知识可以突破地理教学难点。这是因为:


  1.乡土地理是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乡土地理教学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地理课堂中要充分利用乡土地理材料进行教学,这对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在生活中学地理,学生活中有用地理”。高中地理中所涉及的一些地理概念、原理无一不落实到具体的区域。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收集社会现实生活中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素材,结合客观存在于学生生活之中的这些生动的、有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并把它们运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它既能满足学生的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既可以活跃地理课堂教学气氛,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学实践证明:在地理课堂上结合乡土地理学习是一种最简便,最经济的形式之一,也是开展乡土教育的主阵地。高中各年级各教材章节基本上都可以开展乡土教育。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Ⅰ地质地貌时,可以结合金衢盆地的地质构造进行板图讲解分析:金衢盆地属于裂谷型地堑盆地,盆地盖层为巨厚的白垩系、第四系沉积红土充填。(如图1、图2所示)。


  又如,学习必修的Ⅰ大气环境一节,可以结合金华当地特殊天气:春季的倒春寒,春末夏初的梅雨,盛夏的伏旱,夏秋之交的台风天气等,分析影响这些特殊天气形成的天气系统。这既佐证了地理教科书的原理,又加深了学生对书本内容学习印象和理解,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乡土地理知识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的特点


  乡土地理知识就在学生身边,是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乡土地理知识最贴近学生的生活,能使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它便于学生的记忆、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乡土地理是最好的催化剂,它可凭借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可以使学生加快学习的进程,能极大调动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Ⅰ地球运动时,结合四季星空的观测:当刚刚黄昏时,北斗七星斗柄的朝向,并让学生观察校园或附近农田的物象,学生就很容易得出: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不仅使学生对我国古代的天象授时的理解,而且加深了对“斗转星移,几度秋”这一成语的科学理解。


  3.乡土地理知识具有实践性


  乡土地理的材料就在学生的身边,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现象和事物。只是我们平时熟视无睹罢了。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善于捕捉和收集与地理教学有关的乡土地理材料。如,每年夏秋之交,浙江金华都会遭受台风的影响,教师可以根据中央气象台台风预报的消息,观测台风来临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云系变化,并用相机(或手机)进行拍照,以此用于地理课堂的教学,并可以验证天气谚语“跑马云,台风临”,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又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Ⅰ地球运动时,让学生观测北极星,并计算学校的地理纬度坐标。通过此项地理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地球运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公式的推导。


  还可以组织学生就近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提高学生感性认识。例如学完高中地理必修Ⅰ,组织学生到当地全国风景名胜金华双龙洞或浙江省风景名胜九峰山考察。在山上,学生可以观察该区地形、地貌、土壤和植被等。又如,在讲授必修Ⅱ“农业地域类型”中“水稻种植业”等问题时,可以联系本地的气候、地形、人口以及生产实践等,生动、直观地阐明水稻种植业的特点以及本地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这不仅加深学生对所学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而且能够逐渐养成学生对周围地理现象地理事物进行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本乡本土人地关系的认识水平,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而且可以激发学生今后参与建设美好家乡的斗志。


  再如,结合高中地理必修Ⅲ“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时,可以联系钱塘江流域等乡土地理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①地处钱塘江流域,每年也面临着旱涝灾害的威胁,应如何整治?②金华汤溪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否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如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等),在区域开发和治理等方面可采取哪些对策?


  4.乡土地理知识具有实用性


  乡土地理最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是学生耳闻能详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乡土地理知识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都有积极的意义。例如,结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二章第3节的大气环境中天气系统的原理分析金华汤溪简易天气图,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气团和锋面对天气影响的知识。又如,结合高中地理必修Ⅰ的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中有关土壤的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土壤调查,使学生对红壤、黄壤、水稻土等有了感性认识,从而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利用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1.选取与现行部编教材相关的内容


  乡土地理内容具有广泛性,它不仅包含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同时还涉及历史、文化等知识。鉴于目前学校地理课时的限制,不可能把本省本乡的所有地理内容都在地理课堂上讲授。因此要根据现行的地理教材,选取有关的内容进行讲述。否则地理课堂就会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


  2.案例的选取应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在地理教学时,选取乡土地理的材料案例不仅要注意地理知识普遍性,而且还应具有典型性。这样地理课堂教学才能起到“解剖麻雀“的作用,地理教学才能达到“最大化”的效果。


  3.材料选取还要符合学生年龄的特点


  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相比,他们的“抽象、演绎、推理判断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但高一与高二、高三的学生相比还是有差别的。一般地说来,高一、高二学生更喜欢猎奇,富有挑战性,他们不甘示弱,争强好胜的心理强。尤其是高一学生。而高三的学生则不同,他们则更沉稳,遇事更冷静、更理性。另外,男女学生的学习心理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选取乡土地理,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和性别差异,以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第2篇: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教具培养学生能力研究


  王珏(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准格尔旗实验学校,内蒙古鄂尔多斯010321)


  摘要: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最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具备地理技能的基础阶段。因此,这个阶段的学习不仅关系着学生地理学科学习兴趣的培养,还对学生各种能力提升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具教学;学生能力


  教具是教学用具的总称,其不仅包括我们常见的模型、图表以及实物等等,还包括实验设备、教学标本等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科学高效的使用教具开展地理教学活动,不但能够有效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效果,还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利用标本,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学生当前学习和以后工作最重要的技能素养之一。良好的探究能力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兴趣,增强课堂学习效果,还有助于学生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因此,教师在开展初中地理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懂得利用各种教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例如在教授学生《气候》的地理知识时候,为了能够让学生明白南北方两地气候的差异性,增强他们对于气候的深度认知,我将提前准备好的一些植物的标本拿了出来,让大家就进行仔细分析和研究,看看从其外观上是否能够判断出这是哪种植物,其生长于南方还是北方。待学生有了初步的认知之后,我打开的多媒体,利用视频的方式来为学生讲解这些植物的前世今生。在讲授完毕后,我又拿出一些植物的图片分给大家,让大家仔细研究图片中的植物,并通过自己的方式将其名字、科属、生长地等资料寻找出来,并为此写一个植物的介绍。由于大家对于这些标本和图片很感兴趣,因此他们很快就主动的去寻找答案了。这样的引导方式,不但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效果,还能促使学生在兴趣和任务的推动下,主动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


  二、利用模型,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初中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其包括很多种,如图表学习能力、课堂学习能力、学科学习能力以及自我学习能力等等。杰出优秀的学习能力不但能够让学生具备充足的学习信心,提升学习效果,还能让他们在单位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进而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地理知识教学中,也要懂得利用模型等教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让他们得到科学有效地提升和发展。


  例如在教授学生《地球和地球仪》的地理知识的时候,我先为学生讲述了地球与地球仪的相关知识,接着就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并将一个地球仪交给他们,让他们在各自的小组内利用地球仪掌握经纬线的相关知识,并自行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并将经纬线描绘到上面去。听到我的要求之后,组长带领着各自的组员马上就行动了起来,只见他们先是结合地球仪,阅读了一遍关于经纬线的知识,接着就将自己的疑问说了出来,让大家进行集体研究和讨论,待将这些问题解决之后,大家开始有条不紊的制作自己组内的地球仪……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加强了学生对于地球仪相关知识的理解,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初步具备了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利用实物,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利用实物进行地理教学是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真实清晰的实物不但能够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最重要的是能够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授学生《水资源》知识的时候,为了能让学生树立环境安全意识和节水意识,我在教学之初,直接拿出一些各种不同的水,其中有污染过的黑水,清洁的矿泉以及处理后的饮用水和自然水等等。这些不同颜色的水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他们很有兴趣的对着这些不同的水进行分析和研究,待学生对这些水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问了大家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如何判断这些水的都是什么水?依据是什么?”听到我的问题后,学生们再次将目光对准了桌子上的水,开始仔细分析起来……这样的做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促进了学生分析能力的提升,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利用图表,提升学生总结能力


  总结能力是学生时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良好而卓越的总结能力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在各种纷繁的资料里总结出规律,明白其发展趋势,还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授学生《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的时候,我在上课之初直接为大家提供了5个有代表意义的世界不同城市的降雨记录图表,让学生通过对这五个图表的分析,明确这五个城市的降水量都是多少,并总结出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总而言之,教师不仅要积极研究和分析各种教学用具的优缺点,使其能够科学有效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让学生得到高效的提升与发展。


  第3篇: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如何看待和使用微课资源


  张新(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上海200127)


  摘要:以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发现微课资源利用的存在问题及误区为切口进行分析,指出教学实践中对待微课资源的应有态度,提出在使用地理微课资源时,需要考虑不同类型地理微课的特点进行合理使用,发挥出微课资源优化教学的功能。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微课资源


  一、背景:从一次观课经历,看当下地理微课应用的几个误区


  这几年里,作为上海市地理微课资源开发项目的领衔人,总是希望更多地看到基层学校老师们能结合教学,尝试运用微课资源优化地理教学的课例。让我感动的是,一线老师的同仁们,不仅努力地自己动手开发了很多地理微课资源,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尝试着整合应用地理微课资源。在一场微课资源优化地理教学的主题化公开课展示活动中,我在某校高一教室里有这样一次观课经历:


  T:同学们,请大家观看老师录制的关于城市化问题的视频。


  S:观看视频


  T:观看视频


  师生共同观看由上课教师本人讲解的城市化问题的视频,这个视频录制环境是该教师的书房,没有任何室外的特殊场景,没有课堂里不能完成的地理实验,没有教室里不能完成的师生互动或者生生互动,全部内容就是教师本人根据事先做好的PPT,对照PPT里的文字和图片顺次讲解。


  上完课之后,我与该执教教师进行了交流:


  A:您这节课使用了微课资源,对吗?


  B:对的,我用了《城市化问题》的微课视频辅助了我的课堂教学。


  A:您觉得如果不用您制作的这个微课资源,能够进行一样的教学吗?


  B:可以的,那样我这节课就没有了微课资源的整合。


  A:您觉得这样的整合不可替代吗?


  B:不整合也可以的,效果应该差不多。


  A:那您辛苦地录制微课,又没有更好的上课效果,为何还要用它呢?


  B:……(执教老师被问得不好意思,感到很委屈)


  A:其实,您录制的这个微课是有意义的,譬如,如果有同学生病请假,他可以通过这个视频自学这部分内容。或者一些同学还想更好地了解这个知识点,他可以找课余时间,反复观看视频,对吗?


  B:对的。


  A:您录制的这个微课虽然有作用,只不过在这堂课上,由您和学生一起来观看,这种使用方式没有将这个微课的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我们要一起深入研究如何合理使用微课资源。


  这样一个小案例,只是当下中学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整合利用微课资源,存在的问题及误区的一个缩影。一般来说,主要表现为这么几个方面:


  (1)有了好的地理微课资源,但是教学中的使用环节或对象不适合,导致使用效果打折扣。譬如刚刚我们提到的小案例,这个适合课前或课后个别学生观看的微课,被老师拿来课上集体使用了。


  (2)有通过微课资源进行优化地理教学的意图,但是苦于没有现成的地理微课资源,仓促间也找不到合适的地理微课资源,自己又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开发制作微课资源。


  (3)不管微课资源的优劣情况、合适与否,均认为现成的微课总是能帮助老师讲解的,从省力的角度出发,课堂上播放大量的地理微课资源,替代了老师应有的课堂教学。


  (4)因为成见,或因为信息技术障碍,不论微课资源多么的品优、合适,一概拒绝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使用微课资源。


  二、再认知:从微课概念出发,确立对待微课的应有态度


  分析上述存在问题,究其原因,或许是在不少地理教师心中,关于地理微课资源能否优化中学地理的教与学,存有一个大大的问号。有的是因为观看过类似前文的课例,对地理微课的使用效果感到失望;多数人则是因为对于微课的概念、特点还不甚了解,停留在观望阶段。因此,我们需要再认知一下微课的概念、特点等一些基本属性。


  1.“微课”概念的争鸣


  扫描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一些专业机构关于微课的各种定义,虽然说法上各有侧重点,但是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核心属性:


  (1)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个性化学习的一种资源。


  (2)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3)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的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


  (4)为便于分享和应用,除微视频之外,还包括辅助性教学资源(教学设计、素材、课件、习题等)。


  2.权威说法


  在微课概念的争鸣阶段,相对权威的说法,我们可以借鉴全国性的中小学微课大赛的文件规定,其认为微课的组成主要为:


  微课核心资源是“微视频”(本文中提及的“微课”,也主要指这一部分,下文不再另做解释),同时可包含与之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教与学内容。


  微视频:时长为5分钟左右,一般不超过10分钟。


  微教案:是指微课教学活动的简要设计和说明。


  微反思:是执教者在微课教学活动之后的体会、反思、改进措施等。


  微课件:是指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所用到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微习题:是根据微课教学内容而设计的练习测试题目。


  3.我们的认同


  通过分析和实践验证,我们微课工作室团队比较认同的微课概念是:


  微课,是指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它的突出特点有:时间较短(一般5-10分钟),主题单一,内容精简,针对性强,传播形式多样便捷。


  4.对于微课资源的应用态度


  根据以上微课概念属性的再认识,我们了解到微课具有有效吸引注意力、突出重难点、便于学生主动和个性化学习等优势,同时,考虑到地理学科强烈的生活性、显著的综合性特点,尤其是部分地理知识的超宏观、较抽象的特点,需要有信息化的多种资源和手段进行优化教学。所以,我们认为,正确看待地理微课资源,确定积极的认同态度是非常必要的。具体为:


  (1)地理微课是地理教学的一种资源,是一种手段,它能帮助教师创设更多机会让学习者积极主动学习。


  (2)地理微课的使用,不是用视频取代教师,不是学习者无序学习、孤立学习。


  (3)微课资源可以为教学模式创新提供基础,但不是教学的全部,不是要替代传统教学,它只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


  (4)微课资源的有效应用,需要学校科学合理调整课程的教学结构,优化教学流程,形成适合本校的实践模式。


  (5)微课应用受学生、学校、家庭等各因素的影响较大。例如,由于高考年级的学生面临考试压力,家长和学校层面一般不主张学生普遍使用电脑、手机和平板,一些学校还校内禁止学生带手机。所以,利用微课进行课堂翻转还需要教师做更多其他途径的摸索。


  三、深度剖析:从类型划分入手,认识各类地理微课的使用方法


  当你拥有对微课资源积极探索的态度,就有了良好的开端。下一步则是主动搜集或开发制作微课,然后对所拥有的微课资源进行分类,构思如何合理使用这些微课资源。中学地理微课资源,按照其使用功能一般有以下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地理微课,使用方法也有不同。


  1.情境创设类微课


  主要以吸引学生进入到某个地理主题学习为目的,常常通过展示案例,或者创设一些地理情境,揭示某个主题内容学习的重要性。无论是专题地理知识的学习,还是区域地理的学习,短小精悍的微课常常能创设一种积极学习的情境,发挥提效课堂、事半功倍的效能。


  此类微课一般在一节新课之前,或者在某个新的主题内容学习之前使用。


  2.知识点讲解类微课


  “微课”这时相当于一节课的一个切片,可以围绕一个教学主题,通过将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以简短视频的方式呈现,具有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简洁、上课时间短、教学效果好的特点。由于学生知识储量的差异,对疑难之处不尽相同,如果能提供系列的疑难知识点的微课菜单,就可以供学生自主地选学。


  一般可以在课前进行翻转课堂学习,也可以在课后巩固学习,对于那些因故缺课的学生,进行自主补课式的学习更为便捷。


  3.区域特征类微课


  以微课的形式可以诠释自然地理特征,如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自然灾害等,可以说明人文地理特征,如资源、城市、人口、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商业、贸易、旅游等)、交通、环境问题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位置特征,如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相对位置等,这些区域特征类微课,呈现灵活,便于有重点地选择性学习。


  从内容上看,其中的一部分微课与知识点讲解类微课比较接近,使用方法上也比较相似,但是,此类微课侧重于对于某一区域地理特征的系统学习、完整掌握。


  4.习题分析类微课


  针对典型例题、习题、试题的讲解分析与推理演算,特别是面向高考年级学生的地理总复习,以微课的形式揭示解题思路的分析与过程,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现状,各取所需,不必全班同学总是在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中陪练陪学。


  主要在课后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学习进度和频次的个性化特征最为突出。


  5.地理实验类微课


  地理实验教学,从实验的实施主体看,包含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实验,教师演示为主的实验等。从实验的落实方式看,包含地理实验室的实验、教室内利用身边材料进行实物模拟实验、户外地理真实实验、计算机模拟地理实验等等。由于各学校条件千差万别,地理教师的实验能力和指导水平参差不齐,地理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及应对措施比较复杂,迫切需要规范化地开发出相关的地理实验类微课,从而在地理实验教学的基本顺序、基本要求、设计和教学的注意事项、实验效果等方面,为广大地理教师提供资源和示范。通过规范的地理实验,可以使学生在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以及提升观察、动手能力等方面,有更大的帮助。


  本类微课,课前、课中、课后,都可以进行学习,但根据广泛的教学实践调查来看,多数是教师拿来穿插在课堂教学之中,突破地理教学中的一些难以讲解的瓶颈,解决了一些因地理实验条件达不到等原因,无法现场进行实验的困境。


  6.乡土地理类微课


  中学地理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并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因此,乡土地理类微课,特别是与学生共同开发出的乡土地理微课,可以以其鲜活性、独特性等特点,以乡土地理为中轴,融乡土历史、乡土习俗、乡土特产等内容,立足乡土特色,展示乡土风采,帮助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这类微课资源,其内容与学生的所在环境紧密联系,在课外的茶余饭后,都可以作为延伸学习的材料。


  7.地理探究方法类微课


  它采取示例的方法,呈现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地理现象或悬疑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此类微课的核心内容是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探究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现阶段课堂内外的地理教学活动中,学生探究类活动开展比较普及,但教师的指导未必及时到位,如果能多提供此类微课资源给学生,相当于让学生带着老师一起,贯穿在地理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了。


  8.地理活动组织类微课


  传统的地理课堂学习时间非常有限,中学生需要利用课余时间,自由选择本人喜爱的地理活动进行学习,使地理课堂得到延伸。我们欣慰地看到,学校的各类研学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地开展着,还有一些团队游戏比赛活动、年级组的春秋游活动等等,常常都嵌入了地理板块的内容,成为中学生跨学科综合学习地理的重要活动形式。


  在这些活动的设计、筹划阶段,以及活动开展过程中,由地理老师从专业角度精心设计制作的微课,并且由学生自主选择、自由学习、随机掌握和应用,能够给活动以很好的支撑,可以寓学于乐,达到较好的地理育人效果。


  四、推荐案例:从团队成员的实践,了解微课优化地理教学


  在几年的地理微课开发与应用过程中,我们地理微课工作室的很多成员都积极尝试教学实践,在利用微课资源优化地理教学方面取得较多经验,这里例举一二与同仁分享。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陈小辉老师,巧用地理实验类微课优化教学有这样两个课例:


  课例一:应用地理实验类微课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由于高中学生学习“地转偏向力”,普遍反映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有的是死记硬背地掌握规律,也不能在解题和实践中运用。于是,陈老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他自己制作的《模拟北半球地转偏向现象实验》。在该实验中他设计用一个雨伞模拟地球北半球,先在雨伞上方(高纬某点滴墨水,在雨伞不转动的情况下,观察并记录墨水的运动情况。然后自西向东转动雨伞,同时在雨伞上方(高纬某点)滴墨水,观察并记录墨水的运动情况。将两次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就会发现自转的地球上墨水流动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从北极上空观察出现明显右偏。整个过程形象、直观、生动,同学们轻松、牢固地掌握了地转偏向现象,教学效果显著。


  课例二:应用地理实验类微课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在学习高中地理“等高线地形图”这个知识点时,部分学生不理解等高线是根据什么画出来的,不明白等高线上的数值是怎样来标注的,这时陈老师播放《利用地形模型制作等高线地形图的探究实验》的地理微课,在微课中老师用橡皮泥制作地形模型放入水槽中,在幻灯片上绘制出等高线,之后加水,再次绘制等高线,如此重复的加水绘制,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等高线图的绘制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上海市祝桥高级中学邵佩老师,集成优化多个视频资源制作成知识点讲解类微课,突破重点难点,提升了课堂效果。例如:


  邵老师在介绍地球公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时,在网络上搜索看到有许多太阳公转、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flash,但这些大多是单个的flash,最多是两个在同一画面。邵老师不满意这样的设计,进一步思考,其实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若有一个统整这些在同一画面的显示,就能引导学生关联起来进行思考,对突破难点更有帮助。但如果用软件做出这样一个动画,参数太多,制作难度也非常大。于是邵老师就巧妙运用录屏软件,将需要的flash逐个导入,放在不同的编辑轨道,布局好画面区域,再各自调整播放速度,使所有的画面同步,形成一个完整、直观、同步的视频画面,录制后形成一个微视频,在课堂教学中播放给学生看(见图1),非常有助于学生对这个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展望:急需统整的共享平台,进行微课资源的积聚和辐射


  在中学地理学科教学活动中,可以为广大地理教师所使用的微课资源严重缺乏。究其原因,一方面开发的总量很有限,另一方面,在于所开发的微课多散布在教师自己的个人电脑里、各学校和区域的自建平台里,缺少一个统一的共享平台。近几年,欣喜地看到“一师一优课”的全国性活动已启动,平台上可以观看的课例资源逐渐丰富起来。但是,我们认为,与观看这些上传的整节课课堂录像相比,老师们更愿意观看一些就某个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制作的微课小视频,它能更有效地解决老师们备课中如何创意地进行教学设计的难题。藉此,我们呼吁,如果能在这个平台中,适当整合一些微课资源的上传,将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我们有一个梦想:广大的地理教师都能积极看待地理微课资源优化地理教学的重要意义,同时根据教学实践需求和经验,设计制作出更多的地理微课资源,上传到将来的某一个统整后的平台上。那么,关于同一个重难点内容的讲解,出现了几十、几百、甚至上千个微课资源可供参考,每一位老师可以自行参阅、点评,点评后自动生成星级标志,星级越高的微课资源,就越容易被人关注和参阅,这样,老师们在备课时就可以大快朵颐了,学生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在网上进行选择性地自主学习了。


  第4篇: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思考


  姚杰红(江苏建湖汇文路实验初中,江苏盐城224700)


  摘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人口不断增长,环境问题也凸显出来,这也成为世界性难题,关注全球变暖,做好沙漠化的治理工作等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理念,为学生创设正确的良好的环境观点,才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建立起环境保护理念,由此才可以让初中地理教学更加完善,因此本文对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理念做出分析研究,希望可以给相关教师带去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渗透;环保;理念


  环境保护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在地理学科的每一个方面,让学生也承担起重要的社会使命,突出生命本体的教学理念。初中地理是初中教学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可以更好的促进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落实,共同创造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由此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理念还需要做出具体的分析和阐述,希望可以给相关教学工作者带去指引和参考。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理念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中未及时渗透环保意识


  对于很多教师来讲,渗透环保理念在地理学科中并未得到足够的认识和关注,这主要是因为环保情况和学生的考试没有产生直接关联,另外自然灾害没有事实性的发生在自己身边因此对危害性的了解十分有限。另外,还有一些轻的自然环境问题,因为长时间身处其中,反而认为是一种常态,缺乏关注,这样就直接到熬制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对问题没有足够的关注,特别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关注点都是在考试的考点上,考试范围不够集中,环保的概念十分模糊也不够深刻。


  (二)环保教学缺乏与生活的关联


  在环保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照本宣科的完成教学,未能够直接的学生的生活产生联系,这样就导致学生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非常浅显,环保教学仿佛距离学生十分遥远,成为一种形式和空中楼阁因此教师必须将环保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互关联,这样才可以实现对生活的持续性环境保护关注[1]。


  二、初中地理课堂渗透环境保护的方法


  (一)教师运用教材资源,渗透环境保护理念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围绕着教材创设情境,还需要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做好相关材料的运用,把教材有价值的一部分体现出来这样才可以融合和转化环保理念。通过教材的分析构建一个学生学习的氛围,在这和学习氛围之下渗透环境保护的理念。教师可以构建起一些小话题,让学生将教材中的环保元素和话题结合在一起,产生联系,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甚至还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结合在一起构建一个环保主题沙龙,讨论环保和学习的关系,如在学习“民族知识”的过程中也可以挑选出一个环保话题,哪些民族地区的环境保护比较好,维持着原生态,环保性突出,哪些地方已经被破坏殆尽,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可以让学生将教材中的每一个部分都与环保联系在一起,改变以往对环保认识不足的问题。另外在讨论中或者在沙龙主题研讨的基础上还可以发挥想象能力让学生说出一些环境保护的方法,教师按照实际介绍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自然灾害的避免以及污染地区的治理等方法,让学生可以对环境保护有基本的理解。


  (二)教学结合生活,激发学生的危机意识


  在环保教育过程中要不断的充分的给学生建立起危机意识,将环境保护和生活结合在一起,还需要按照学生所在的地区进行具体环境问题的具体案例分析,学生充分意识到环境污染的破坏性,生态的破坏对人们生活、生命构成的伤害。在一定的必要情况下还可以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生态环保问题进行人事,如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可爱的小动物,但是由于环境破坏这些动物濒临灭绝,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就在身边。例如,可以给学生播放影片《后天》在这一部影片中将环境破坏的影响表现的淋漓尽致,可以引发学生的关注,另外教师使用图片、文字还有视频的方法烘托环境让学生可以对环境保护加以关注,更好的认识到环境与自己生活的联系[2]。


  (三)注重课外活动的引导,落实环境保护行为


  教师除了教材上的教学之外,还可以使用课外活动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落实环境保护行为,建立起理念之后才能够更好有思想认知,思想也是指导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到户外看到白色污染,然后共同拾起身边的一个个白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净化身边环境[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思考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在初中地理课堂上渗透环境保护思想可以从教材开始,之后将环保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建立起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