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信息技术课堂学习品质的创新实践策略研究

  • 投稿沈星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694次
  • 评分4
  • 94
  • 0

学习品质是指在学习中形成,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影响学习效果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是在主体性教育思想指导下学习者在学习上的发展,是学习者主体特性的系统化、具体化和个性化。学习品质是学生的学习方法、自信心、意志力、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学习习惯等方面品质的总和。

如何提升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韦健认为:“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能够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 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既是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要求。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的实效?下面笔者就教学实践中应用的具体策略进行总结。

设计小前奏激起大乐章—— 注重课前的知识梳理和学情分析

课堂教学的生命源自学生对未知的探究。学生的未知是什么?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什么样子?现有的教材又是如何?这是教师在进行设计和教学之前必须明确并深入了解的事情。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涉及面广、内容庞杂,学生个体水平差异明显,使用教材种类很多,这就需要针对不同学校的学生水平进行调查、研究以及前测,在得到可靠的数据资料之后,为学生建立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结构,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为学生夯实学会学习的基础,关注学生人文修养的提升。

例如,《花中四君子——利用自选图形添加文章插图》一课是海淀区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Word提高部分的内容,我们在研究中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新旧知识的连接贯通,在自主探究中完成从知识到方法,再到意识的提升。最后,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本课并没有局限在只是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图文搭配,图文和谐统一”的教学常规上,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图形和文字的关系”。这样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讨论,使学生在意识层面上有了从正确认识图形和文字的关系到正确处理事物间关系的顺利提升。这些学习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发展将大有裨益。

心理学家布里格斯曾指出,教学设计过程是“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目的,以及为满足这些需求而设计的教学系统的全过程”。“我们作为设计者,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之前,都应首先了解教学对象特点,分析学习者特征,明确学生有何种学习需要,将教师的教基于学生的需要,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起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努力开发每个学生身上不同的潜能,采用多种策略激发促进他们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要,以达到“以学定教”。

例如,《用文字处理软件设计版面——设计海报》一课在以往设计中,通常遵循以下思路:构思规划—分析要素—布置任务—制作作品—展示评价。在此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制作之前的对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关注,同时整个教学过程会局限于学生制作作品本身。针对学生学过了画图和Word软件,但等待外界刺激的激活以及对学校活动感兴趣的情况,我们确定在设计本课时,重点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利用大量的生活实例增加学生感知,运用认知支架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转化,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地绘制出设计草图,并且利用设计草图,激活学生旧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实现自己的设计意图,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正因为我们在教学设计与实施开始前,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进行了针对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的分析与准备的“前奏”,才会使得我们顺利地谱写生动课堂的“大乐章”。

课堂小细节成就大成功—— 发现教学的细微生成和成功基点

一节课是由诸多小细节构成的,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发现,注重课堂教学的细节微末之处,往往会收获教学的大成功——即学生顺利解决问题,达成目标的大成功。

例如,在《用文字处理软件设计版面——设计海报》一课中的设计构图、激活旧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确定的主题,进行海报构图的规划设计。教师师在出示课件后,请学生在A4纸上画出自己要设计的海报的规划草图。在纸上画草图可以便于学生迅速绘制规划布局草图,促进其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转化。

同时学生在实物展台上展示自己设计绘制的草图。在教师的提问引导下,辅以自己的设计图,顺利激活旧知,展开后续的作品创作。

通过在纸上绘就设计构图这一细节,引领学生回忆,顺利地激活了其原有知识技能、学习经验,从而为后续的海报制作提供技术支撑,有效掌握从设计到制作的一般方法。

过程小聪明汇聚大智慧—— 运用教学机智调控课堂的节奏

因为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不论教师做了多么充分的准备预设,课堂教学仍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情。课堂教学跌宕起伏,要求教师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调控课堂的能力,即具有教学机智。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而这种看似“小聪明”的能力,实则源自教师日常的积累和设计时的充分预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特殊情况时瞬间判断决定的“小聪明”成就了教师适时调整课堂的起伏、快慢、放收、疏密、动静的“大智慧”。

就地取材:在《花中四君子——利用自选图形添加文章插图》中,在处理教学难点“图形的叠放次序”时,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把图形“上移一层”或“下移一层”需要的内容还是显示不出来,有的教师在处理时制作了课件演示,但我发现此难点用实物展示更直观、更易理解,即随手拿起桌上的几本不同的教材,进行“叠放次序”的演示,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充分预设:在《自定义动画》一课中,教师展示学生前一环节完成的“探索任务”作品,然后请学生谈谈感受:动画效果好不好?为什么?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不急于做归纳总结,再次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如何设置对象的动画效果才算好?学生在回答、讨论问题时,答案可能会只局限于自我或同学的作品展开,但也有可能天马行空、五花八门,所以我在设计时做了充分的预设,把可能涉及的情况均做准备,这就避免学生的遗漏或教师的仓促紧张。正是充分的预设,使得教学难点顺利突破。

课堂小情境连接大生活—— 设置教学情境赋予生活的意义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将教学过程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使教学知识回归生活,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得以提升,成为终身知识,使所有的学生感受到课堂知识不但源于生活,而且服务于生活,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观察、描述、感悟、理解生活世界。

例如,在《拉伸和扭曲》一课中,由于学生对“拉伸和扭曲”的灵活应用存在困难,选择什么样的载体让学生突破难点呢?操场上学生的影子让我灵机一动,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活动:请学生利用课间时间,到操场活动,观察阳光下自己和伙伴的影子有什么特点。在上课时教师先展示拍摄照片:学生在操场阳光下早、中、晚的影子。教师提示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活动时的观察回答影子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交流并尝试回答:影子和光源的位置相反、物体影子与物体相比是有一些变形的、物体影子和物体是相连的……

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影子的变化,得以顺利实现生活到课堂的转变,为应用信息技术工具记录影子,从而顺利地突破教学难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点滴小尊重展现大关怀—— 尊重个体差异设置分层任务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以学定教的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由于遗传、家庭、教育和社会等因素错综复杂的影响,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互不相同,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倾向。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得到足够的尊重,才可能促进全体学生的进步。信息技术课相对于其他学科课程,学生的个体差异会表现得非常突出。

我们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只要课堂上充分尊重各有所长的学生,因人而异,因时不同,分层分类,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就可以促进学生在自身原有水平上得以提高,并获得适合自身的正确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在课堂中特别是分层任务练习环节,将这种人文关怀予以传达。

例如,在《直线和曲线》一课中,我们针对学生情况设计了分层练习:

练习一:为作品中的小鱼添加上美丽的外衣和其他鱼朋友。(全体学生)

练习二:请利用所学画图知识将作品补充完整。(出示:“他们是谁?”提示)(部分学生)

练习三:利用所学知识,为自己或身边的同学绘制简单的画像。(出示 “爸爸的画像”参考)(少数学生)

勇敢小尝试促进大进步—— 营造丰富创新的学会学习平台

教学论中对学会学习的阐释:“‘会学’要求学生去主动猎取,不仅要求学习者掌握必要的知识,而且要求他们对已学知识具备相当程度的理解能力、消化能力和系统化能力,并且具有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即更注重于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学会”的着眼点往往只是获取现时的知识,而“会学”则是更多地瞄准未知的知识。“反思力和自我调控——培养“会学习学生”的根本;学习方法的掌握和驾驭——培养“会学习学生”的前提;学习资源的开发和选择——培养“会学习学生”的基础。”我们的研究以此作为目标,始终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贯穿始终,不断地做出尝试,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例如,在《用文字处理软件设计版面——设计海报》一课中,努力从以上几个方面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体现在:(1)在经过大量的实例图片感知后,提供给学生丰富的资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自身的能力水平确定海报主题(第一次的资源选择);(2)利用教师提供的大量资源,进行第二次资源选择后,进行海报制作;(3)为实现自己的设计意图,学生们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体验制作的一般方法,灵活驾驭掌握的只是方法;(4)在制作海报以及展示评价作品的过程中,学生面临自身的情况,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控,从而为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创造条件。

与此同时,我们在研究中深深体会到:在信息技术评价过程中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评价观,提倡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主体的多样化,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教师评价为主导的原则,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评价环节我们所做的尝试同样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研究发现并尝试总结:学生的发展不是单一方向的前行,而是以一个立体的人在三维空间的发展,因而我们的评价应该围绕教学目标中相互联系、渗透的三个维度展开,应该成为一个三维的立体评价体系,而不是一条直线上的简单量化。这样就需要教师运用观察、调查、访谈、评语等形式来进行评价研究,密切关注学生在这两方面从量变到质变的动态积累过程。同时学生方法、意识方面变化发展也绝对不是在一节课中全能体现出来的,它们分散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因而更需要教师通过教学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可靠有效的学法指导和鼓励,对学生进行连续的方法培养和意识渗透,以多种形式时刻关注学生在方法、意识方面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使学生在期末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实现方法和意识方面的飞跃,从而促进学生的真正发展,为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奠定基础。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的成功都是从点滴、小处成长起来的;同样教学的过程亦是由众多的“小” 的累加,才构成了成功教学的大幸福。在提升学生学习品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实效的教学实践中,应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始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主动探索、大胆质疑,让每个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成长,同时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适应不同学生发展,促进学生从“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的乐园。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