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厘清“主题”特性渗透科学意识——《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及思考

  • 投稿瘦子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996次
  • 评分4
  • 93
  • 0

姚淑萍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册安排八个单元,其中最后一个单元都围绕“科学”这一主题编排,体裁有科学童话、科技小品文、科普说明文,让学生丰富科学知识,了解科技发展的历史与成就,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思维品质。科学相关内容的单元占据了语文课本八分之一的比重,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对此有足够的重视,要有科学担当,注重启发、引导、涵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精神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中的《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经典课文,讲述了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断地发育变化,最后变成小青蛙的故事。笔者立足“自主探究、启发质疑”这两个着眼点进行了教学尝试。

教学设计

一、引发动机

教师板画“蝌蚪”,请会写的学生板书“蝌蚪”一词,接着揭示课题。

(揭题开门见山。“蝌蚪”一词不要求会写,但请会写的学生板书这一词,为学习意识强的学生提供了表现的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既是一种鼓励,也让其他学生知道努力的方向,学习可以走在老师和同学的前面。)

二、自主探究

师: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呢?它们是怎样找到自己的妈妈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观察课文中的插图。

(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信任,放手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学习,这一过程能很好地检测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讨论引导

1.出示课文中小蝌蚪生长变化的六张图片,请学生排序,说出自己的依据并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这个环节是对学生自学效果的一个检测,以此了解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认知程度,把握这节课的教学起点,并相应地调整下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

2.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呢?请学生看图观察小蝌蚪的变化,教师概括板书:小蝌蚪一长出后腿一长出前腿一尾巴变短一尾巴不见。

(感知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用书本中的语言来描述说明,积累运用。“小蝌蚪为什么会先长出两条后腿”这一问题让学生在无疑处质疑,并通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假设、猜想,以激发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并不断地进行探究。)

3.师: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些朋友的帮助,它们是谁?

(1)鲤鱼阿姨:分角色对话,鲤鱼阿姨怎么说?按照她的指点,能找到妈妈吗?为什么?

(2)乌龟:分角色对话,乌龟怎么说?按照她的指点,能找到妈妈吗?为什么?

(这一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思维和表达的严密性。)

4.补充介绍青蛙的另一些特点,请学生填空:(露)着白肚皮、(披)着绿衣裳、(鼓)着大眼睛,注意括号内动词的作用。

四、创新发展

1.补充介绍青蛙捉虫的资料,倡导保护青蛙。

2.出示2013年6月1日中国邮政发行的《小蝌蚪找妈妈》纪念邮票五张,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找出其中的错误。

(培养学生质疑思辨的勇气和能力,在研究和讨论中寻找答案,探究真相。)

【教后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笔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设计了三个带有不同指向性的问题。

1.自然之问——小蝌蚪为什么会先长出两条后腿呢?

我们成人已经习惯了这个世界,所以对身边的一切常常熟视无睹或认为理所当然,而孩子是天生的探究者和哲学家,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究的欲望,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发并保持他们的好奇之心,珍视他们的天真之问,鼓励他们积极探索。

课堂上学生果然提出了笔者预设的这个问题,笔者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在小组交流讨论之后,有部分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因为青蛙后腿活动更多。”“因为青蛙后腿的力气大。”“因为青蛙要用后腿游泳。”……笔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假说:“我认为这和青蛙的运动方式有关,因为青蛙是以跳跃的方式活动的,需要强劲的后腿,所以后腿先发育。”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查阅了很多资料,但没有找到一个可信的、经过科学认证的答案。笔者坦白地告诉学生,这个问题老师也没有确切的答案,也跟你们一样只是猜想:有可能科学家已经有了论证,但我们没有查到;也有可能这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空白,等待我们班未来的科学家去探索发现。

如何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粗暴地制止、刻意地忽略显然是不恰当的,我们通常的方式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或者诚实地告诉他们“老师也不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和学生一起去寻找答案,伴随他们探究的过程,并给他们方式方法上的引导。即便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找到答案,学生也会获益匪浅,“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这些科学思维方式和品质会渐渐地植根于学生的心中,影响着他们的将来。

2.逻辑之问——按照鲤鱼妈妈的指点小蝌蚪能找到妈妈吗?

鲤鱼妈妈对小蝌蚪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按照她的指点小蝌蚪能找到妈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肯定地说“不能”,但为什么不能,学生讲不出来,他们知道答案,但要表述这答案的来龙去脉,似乎有些困难;再者,这里还涉及思维的严密性,鲤鱼妈妈只说出了青蛙的部分特征,而具备这一特征的除了青蛙还有诸如鳄鱼、河马,甚至是狮子、老虎等,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是单向的、线性的,他们还不善于利用逆向的思维倒推回去发现这一回答的残缺部分,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于是笔者和学生一起把符合“四条腿、宽嘴巴”这一条件的动物罗列到黑板上,再结合乌龟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的提示,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小蝌蚪的妈妈——青蛙具备了这四个特点。这一问题的讨论其实涉及暗藏在内的“整体和部分”“子集和交集”的关系,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故事、直观具体的形象,有助于他们形成感性的认识,增进了解。

3.质疑之问——全国发行的邮票会有错误吗?

为了纪念我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中国邮政于2013年6月1日发行了同题材邮票。在教学的“创新发展”环节,笔者请学生欣赏这套邮票并找一找邮票上的错误。邮票上也会有错误?学生有点儿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也难怪,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大多来源于父母、老师,对于这些权威人士的说法他们是全盘接受言听计从的,他们还没有质疑和思辨的能力,而这样的思想是需要启蒙的,这样的能力是必须培养的。笔者把收集到的相关资料陈列在学生面前,让他们经过讨论自己去发现,原来青蛙妈妈产的卵是一团一团聚在一起的,而蟾蜍妈妈产的卵是一条一条像一根珠带一样;青蛙的卵孵化出的小蝌蚪喜欢独游,而蟾蜍卵孵化出的小蝌蚪是群游的。得出这个结论之后,学生兴奋地叫了起来,为自己能了解青蛙妈妈和蟾蜍妈妈的秘密而兴奋,更为自己能发现邮票上的错误而骄傲。在学习、理解、接受的同时,能保留一份质疑,笔者想在学生心中播下这样的种子。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在关注学生文学知识、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承担着科学启蒙的责任,这启蒙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递,还包括科学思想的渗透、科学价值的引导、科学研究意识的启迪、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等等。

(浙江省兰溪市聚仁教育集团聚仁学校32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