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放慢节奏,学会享受

  • 投稿卿卿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299次
  • 评分4
  • 52
  • 0

方莉

又是一届新生来了,第一篇作文是“自我介绍”。逐个翻阅,一股新鲜的气息扑面而来。经历过初三孩子的少年老成后,不禁会对这群刚踏进初中门槛,还满是稚气的孩子充满了期待,但我的注意力很快定格在了这片文章上。短短的一百多字,竟然出现了12个错别字。虽然已是见惯了孩子们写错字,但还是在霎时被震住了,这也太骇人听闻了吧。很快,一个满脸不安的孩子站定在我面前。看着他嗫喏半天又说不清楚的样子,一股怜惜之情油然而生。毕竟我的孩子也是这般大小,也恰恰出现在这个新生的行列中。我放缓了语气指导他一一订正之后,又再三叮嘱了书写正确的重要性,孩子感激地退下了。

但是几天之后,我在改作业时,又发现了这个孩子的作业本上依然醒目地书写着大量的错别字。“订正”还是“订证”,“再一次”又是“在一次”,“已经”居然是“以经”!按捺不住,我终于发火了,一顿劈头盖脸之后,孩子委屈地直掉泪。“老师,我也不想写错别字,我写完之后还检查过的,我不知道我又写错了,我下次再不这样了!”我的心在这哭声中慢慢融化。“其实书写错别字又何止是个别现象!”办公室的老师开始加入,“错别字是最让人头大的事了。”“现在要找一篇从头到尾没有错别字的文章太难了!”

晚上回到家,儿子在写作业,我闷闷地坐在一旁。儿子上初中了,已经不需要家长在做完的作业上签字,孩子学习比较自觉,一般不需要监督,我也基本完成了陪读任务。可是今天,我不知是怎么了,就愿意静静地坐在这儿,看着儿子奋笔疾书,这仿佛凝固的世界让人有一种陶醉的幸福感。我多想让这种温馨的气氛保留得更久一点。儿子终于长舒一口气:“作业终于做完了!”一回头,大概也觉察到我的不悦。“妈妈,给你说个笑话”,儿子用余光瞟了一下我,我挤出一丝笑容。“今天我们看到了这么一句话叫‘山有木兮木有枝’,你猜张润是怎么解释的?”他故意卖了个关子,“这么简单的句子还不好理解吗?”我脱不了语文老师的职业病。“他说是‘山上有树但树却没有树枝’,笑翻了我们全场!”儿子忍不住笑得前俯后仰,我一愣,也没忍住笑,“这家伙,‘木有’怎么能理解成‘没有’呢?”仿佛突然想到什么,我瞬间又收住了笑容。“木有”怎么这么耳熟呢?这可不是网购时商家常挂在嘴上的词吗!热衷于网购的我早已适应了,可是今天听这个词为什么这么刺耳呢?

夜半,陷入沉思的我了无睡意。错别字如此无处不在,到底问题出在哪儿呢?老师吗,学生吗?我细细梳理着。作为语文老师,我对错别字是深恶痛绝的,可是孩子无辜的眼神始终在我心头挥之不去,我为什么不能试着换一个角度看看这个问题呢?我努力从儿子的成长轨迹中搜寻着,一路陪他走过从小学到现在的初中,他的每一步我都很熟悉。记得一年级是他人生中学习开始的第一步,那一步让他兴奋但也让懵懂的儿子尝够了苦头。我记得大概是一个月左右时间,他们就在老师的拖拽下匆匆完成了拼音课程,进入到识字阶段。那段时间情景直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甚至暗自庆幸自己是个懂行的,否则孩子会更茫然。就是这样,他还是很长一段时间都不适应地混淆着“b”“d”“p”“q”的书写。我也曾和他们的老师探讨过,老师们也是一脸的无奈“没办法,课程安排太紧,一个月不结束拼音,后面的课就没办法完成。”我们只有依赖家长们配合,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改作业都是快马加鞭,很多都要求家长先检查签字再交上去过一道,很多错别字就有可能没有引起重视,这样长期积累下来,就见怪不怪了。我也能理解小学老师的苦衷,那么大的班额,全靠老师,的确手忙脚乱。其实不止小学进度快得离谱,老师们叫苦连天,想想我们初中课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星期六节课,30篇文章,且不说细斟慢酌,就连囫囵上完都紧赶慢赶的。说是“减负”,但所有人心里都明白,这样的教学任务,何时能真正落实?有时,望着儿子小小的个头背着个沉沉的书包,我也会有一丝怨气,但理智告诉我,能有更好的办法来应对这一切吗?

如今的时代,整个社会都进入到快节奏当中。赶快长大,赶快学习,赶快工作,什么都讲究一个“快”字,仿佛只要你稍微喘口气就会被整个时代抛弃了一样。“快节奏”填满时间的后现代社会,时间被活生生地绑架。现代人却将这“快节奏”视为“更好地体现生命的价值”,丧失了时间对于人生真正的意义而构成了一种人性的悖谬。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心浮气躁,急于求成。这种风气已经侵入到教育之中,我们巴不得一夜之间多快好省地出人才。于是将孩子们放在生产的流水线上,希望早出成品。长期以来,我们通常在理论上把“教育”定义为: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改造受教育者,使其达到教育者预期目的的活动。这种对传统“教育”的定义,体现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强制性和划一性,从而会导致学生主体性丧失。学校成了学生个性消失的场所,“分数”成了学生单一的追求。这些都是缺乏人文关怀的外在表现。所以,赋予学生以主体地位,强调在教育中要将学生作为有情感、有个性、有自我追求的主体“人”,而不能将他们看作等同于物般的、被动的、消极的“客体”来看待,这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奠定了理论基础。教育的主体是人,因此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人的自由与解放是教育本质的、必然的追求。所以我们应该明确,教育是人道的事业,教育实践活动要体现人道原则。我们应建构起多主体之间充满人文精神的关系,从而唤醒长期被单纯科学所压制的教育精神,这些正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对人文社会科学呼唤的根本原因。

现实生活中可以常见这样的情景:鲜艳的花朵受到随意蹂躏,呻吟的病人受到粗暴治疗,残疾人受到莫名的嘲笑……人的生命意识,生命价值在哪里?但语文课中的文学、哲学、道德表达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却没有成为教学的重点,我们努力去抓住的是表达这些内容的形式。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跳动,感受生命价值的升华。李白的蜀道是那样的绮丽(《蜀道难》),光未然的黄河是那样动人心弦(《黄河颂》),老舍的猫是那样的令人怜爱(《猫》),朱自清的父子深情是那样动人(《背影》),冰心的母爱是那样细腻……同样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俞平伯的感受是那样的细腻,朱自清的感受是那样华美(1923年的一个晚上,俞平伯、朱自清等人共舟同游南京秦淮河,约定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作文,尽管两篇文章风格各异,但皆成为散文上乘之作,传为文学史上的佳话)……这不仅是对自然、对人情的不同感受,也是对生命的不同感受。人的生命的价值得到实现,就是人的这种独特的生命感受、生命力量得到尊重的表现。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人类的文明之所以能够不断提高,最根本就在于人类能够不断超越自身,不断超越自己体能的、智慧的、精神的极限。这种超越的精神就是获得更大自由的精神,这种追求超越极限的过程就是自由精神的追求过程。语文学科教育的一个内在功能就是展示这种精神,弘扬这种精神。

可是,这种理想化的育人模式能与强大的功利社会群体相抗衡吗?还是我们选择妥协呢?望着熟睡中孩子那张稚气甜美的笑脸,我的决心渐渐坚定。打定主意,从明天起,将自己的课堂慢下来,多一点时间给孩子们,让他们从容地欣赏美文,给他们说说方块字的独特魅力,让他们玩一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自己将隐藏在作业中的错别字抓出来。也许我能做的很有限,但“做”可能比什么都“不做”要好些吧。

作者单位:安徽宁国市宁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