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美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谈高校美术鉴赏课程同课异构教学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1-01-19
  • 阅读量738次
  • 评分0

摘要:公共艺术课程美术鉴赏是为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具有限定性的选修课程,其有助于学生探索艺术的魅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促进学生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参差不齐,同时目前的美术鉴赏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并解决。因此,该文以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标准为基础,通过分析教师的教学实践与不同的案例,论述同课异构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美术鉴赏的影响,归纳和总结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


关键词:同课异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美术鉴赏


一、公共艺术课程美术鉴赏的概述


美术鉴赏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习中国美术史、世界美术史中的优秀美术作品,让学生通过比较研究的方式了解不同时期作品的艺术流派、艺术特色以及时代背景等方面的因素,学着欣赏并评价一件艺术作品,感受其魅力。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美术鉴赏课程承载着美育和素质教育的双重使命。我国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替宗教”的理论观点,他认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情感,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1]美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其对艺术的兴趣。美育和人们的文化素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美术鉴赏课程的开设也是推动美育的重要方式之一。适当的审美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其一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同课异构概述


同课异构指同一位教师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班级讲授相同的教学内容,或是不同的教师在相同班级教授相同的教学内容的教学实践形式。对于同一课题,教师首先依据自身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授课方式与手段、教学的基本内容,随后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其中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是重中之重[2]。教师可以通过教师之间的听课、评课,相互汲取意见并完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异”是同课异构中的重中之重,教师如何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是探讨的主要问题。同课异构的教学实践形式由教师不断探索而来,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与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有效方式。这里需要说明一点:教学过程中的“异构”并不是最终目的,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最终完成教学目标,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同课异构教学案例分析


笔者通过调查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美术鉴赏教学现状,根据自身对同课异构的理解,现结合教学案例,分析“同一教师,不同班级授课”和“不同教师,相同班级授课”两种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形式,研究同课异构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美术鉴赏中的应用。


1.案例一


笔者承担了公共艺术课程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工作,学生主要来自本科会计学、土木工程、汽车与服务工程等专业。笔者在此分析并解读会计学专业与土木工程专业,不同班级、同一教师、同一课程内容的美术鉴赏课程。在这两个专业中,会计学专业的女生占该专业总人数的80%,土木工程专业的男生占该专业总人数的85%。不同专业的学习内容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这些差异提醒笔者在授课时注意调节课堂氛围,转变教学方式,对同一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构建方式,以此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美术鉴赏课程第九章《中国民间美术鉴赏》的授课内容,是笔者结合孙乃树的《美术鉴赏》与王甍、耿纪朋的《美术鉴赏》两本教学参考书的内容整理而来。此外,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加入了自己在民间美术田野调研中的研究成果,以丰富该课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根据对教学参考书的理解,笔者设计了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以及教学重难点,具体内容如下。(1)教学目的与要求第一,课程由对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特点以及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三部分构成。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民间美术的种类,其中包括刺绣、年画、剪纸、民间玩具等艺术表现形式。第二,教师要通过欣赏民间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民间美术,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知水平,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民族自豪感。(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民间美术的艺术成就与不同种类作品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为民间美术的工艺特点和审美内涵。(3)教学基本内容(课堂导入部分)笔者通过了解不同专业的学情,结合自己的擅长方向重组教材内容,设计出教学预案,对教学的导入作以下修改。在会计学专业的课堂导入部分,笔者的设计思路为:中国民间美术的类型众多,由于会计学专业的女生占该专业总人数的80%,因此笔者首先选择大部分女生更感兴趣的民间刺绣作为新课导入。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笔者以苗族刺绣手工艺的视频导入新课。少数民族的刺绣更加新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视频相较于图片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笔者介绍中国民间刺绣发展的历史进程,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刺绣类型与特点。在介绍不同种类的刺绣时,笔者拿出自己收藏的刺绣实物作品,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欣赏刺绣作品,让学生通过相互的讨论、交流,更好地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土木工程专业的课堂导入部分,笔者的设计思路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男生居多,相较于刺绣,民间玩具更能调动男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笔者在此课程中调整了教学内容的顺序,首先将编结玩具、糖塑玩具、七巧板益智玩具等民间玩具的介绍这一小节内容置于新课导入环节,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随后,笔者增加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环节,通过手工编结的方式让学生以3~5人一组制作玩具,以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动手能力。该次同课异构的教学实践丰富了笔者的教学经验。重组教材内容,将其与实践调研相结合进行授课是一种新的尝试,在以后的教学中也可以借鉴。笔者突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尝试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授课,效果良好。在磨课的过程中,教研室的其他教师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对笔者的美术鉴赏课堂教学有所助益。


2.案例二


笔者通过现场听课、参与研讨的方式,观摩了Z老师和G老师美术鉴赏的课程。通过对比发现,在同一授课班级,不同的教师会根据自身特长和专业方向设计同一教学内容,并展示出完全不同的两种教学风格。Z老师毕业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从事美术鉴赏教学一年;G老师毕业于中国画专业,从事美术鉴赏教学多年,经验丰富。《中国古代绘画鉴赏》是公共艺术课程美术鉴赏课程的第二章内容,该章节的内容在美术鉴赏课程中较为重要。Z老师和G老师分别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收集的资料对教学进行预设,并以说课的形式向其他教师展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以下是两人关于《中国古代绘画鉴赏》的不同构建过程。(1)教学目的和要求Z老师:让学生通过运用掌握的美术鉴赏知识,鉴别、欣赏、分析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在美术作品的鉴赏过程中学会由浅到深地分析与总结古代绘画方式、绘画形式以及艺术特色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内涵,从而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得以增强,开阔其视野,陶冶其情操。G老师:通过选取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并加以介绍,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风格和特点;运用“以线造型”“以形写神”的艺术特色分析作品。提高学生的基本艺术素养和鉴赏中国古代绘画的能力。(2)教学重难点Z老师:教学重点为掌握中国古代绘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教学难点为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解,挖掘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具有的传统文化思想。G老师:教学重点为让学生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教学难点为让学生学会使用“以线造型”“以形写神”等艺术表现手法分析中国古代绘画作品。(3)教学基本内容Z老师的课堂导入如下。首先,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请学生静心聆听教室回响的古琴声,感受中国文化特有的意蕴,从而联系到中国古代绘画,让学生联想到水墨画也具有相似的意蕴。其次,为学生讲授中国古代绘画的不同类型,通过PPT课件赏析五代时期顾闳中的人物画《韩熙载夜宴图》等作品,在赏析的过程中分析作品的构成形式与色彩搭配,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涵。最后,通过视频的方式赏析北宋时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增强课堂的趣味性。G老师的课堂导入如下。首先,利用自身中国画专业的知识储备条件,将中国水墨画实验引入课堂。其次,除了讲授教材内容,还让学生主动感受中国画的神奇魅力。在此基础上,讲授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再次,在分析中国画时运用“以线造型”“以形写神”等艺术表现手法。最后,避免较多使用多媒体技术,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按着预设的教学流程开展学习活动。两种不同方式教学案例的对比分析,表明了同课异构教学方式对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都有促进作用。基于教学主体差异的同课异构研究,统一的教材有着多元的课程形态,教师之间思维的碰撞与交流,让教师对于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有了新的认识。学习不同的教学风格可以促进教师快速成长,提高其教学水平与教学效率。


四、同课异构对高校美术鉴赏教学的启示


通过研究同课异构在高校中的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其对于改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方式的积极影响。在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存在求同和求异的思维,美术类学科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事物,支持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根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同课异构的方式符合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教育领域,教师如果都照本宣科地开展美术教学,将难以发挥美术鉴赏教学的作用[3]。同课异构对于教师主动意识的形成非常有利,教师要善于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与所在地区的地域特色等内容,充分利用教材,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案,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学个性。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鉴赏及其教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2]董翎.高校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研究[J].美与时代(中),2017(12):100-101.


[3]张晏.关于“同课异构”的新研究与新思考——以《方寸之间》一课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8(34):208-209.